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在江苏省江阴市双良工业园不起眼的一角,10台小型绿电实时制氢装备有序运行着,与装备相连的传感器实时将数据传至后方大脑。
这是我国氢能领域难啃的硬骨头——绿电制氢。
“双良要率先攻下这个高地。”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良节能”)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王法根在接受采访时称,与在节能节水设备、多晶硅还原炉设备等领域的做法一致,入局氢能的双良节能同样盯上中国的弱项——设备制造,尤其是最难的绿电制氢。
在制氢成本中,电费占70%,设备投入、其他运行成本占30%。电费成本下降,对于推动氢能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具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量充足优势的背景下,价格逐年下降的绿电可以成为制氢降本的有力武器。不仅如此,此举还能给全球带来减碳价值。
2024年年底,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还联合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共同发布了《推动清洁氢标准优化与国际协同——实现氢的气候效益最大化》报告。其中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制定了清洁氢认证相关的标准,并正在开发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标准的互认计划。这不仅能够确保氢气的气候效益和可持续性,也有助于促进氢气的国际间贸易,帮助世界各国实现其脱碳目标。
不过,大规模发展绿氢还有两道巨大障碍。首先,与传统制氢相比,绿电制氢成本高,一般是传统制氢成本的2-3倍。第二个障碍是,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给制氢设备提出了新的考验。
无论从产业发展还是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双良节能“藏”在工业园内的都是一枚可以决胜未来的重磅武器。
如今,电解槽公司经过2022年-2024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各路英雄在这个赛道上展开了竞速。坚持技术创新为本的双良节能在国内外斩获了大量订单,也实现了诸多领域零的突破。
开发绿电制氢“秘密武器”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推动和产业积极参与下,我国绿氢产业迎来发展。但整体来看尚处发展初期。全年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产量可达数百万吨,而绿氢的产量则微不足道。
王法根说,成本高昂是困扰绿氢产业发展的症结之一。
如果按照目前电耗5Kwh/标方,电价0.3元/kwh来测算,碱性电解水制氢的合计成本为25元/kg。而目前煤制氢的成本为9.6元/kg,天然气制氢成本为15元/kg。所以对比下来即使现在最便宜的绿氢技术,碱性电解制氢成本也大约是煤制氢的3倍。目前,由该类技术带来的产氢量,仅占据年产氢总量的5%左右。
行业需要提升电解槽的适应性,及实施电量预测与提前预知。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改进,可以创建一个集成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将前端的电力供应与后端的氢气生产紧密结合。
随着电力供应的波动,氢气的生产量也能够灵活调整。这样的系统设计将使得制氢设备能够有效地利用波动性的新能源电力,从而有效降低氢气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其生产效率。
目前,双良节能绿电制氢系统的车间已经投入运行,全浸没式液冷换热模块(CDM)订单陆续释放,热管产品稳定出货。在双良节能的努力下,电解槽或者电解制氢的装备成本正在逐年下降。对比2020年,五年多以来我国绿电制氢成本已经下降了至少30%。随着双良节能的秘密武器逐渐投入市场,有望带来绿电制氢规模的扩大、技术的提升,最终形成超越传统制氢的绝对优势。
技术立业,拓展全球朋友圈
“成为技术王者”,2018年,当双良节能这艘巨无霸驶入氢能赛道时,王法根定下调子。
2024年10月,双良节能发布了“世界最大标方高性能碱性电解槽”,该碱性电解槽不仅达到了5000Nm³/h的产氢量,而且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率先取得了多项关键性能指标的重大突破,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产氢规模最大、电流密度最高,且在同等电流密度下能耗最低的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
不仅如此,双良节能持续在电极、极板、隔膜、垫片等关键部件领域形成突破,建立领先优势。为提升产品性能,双良节能还进行了上千次试验研究,攻破了存在于碱性电解槽中的众多技术痼疾。
蓄积力量的过程中,双良节能取得大量专利。此外,双良节能还拥有数十项机密级技术,这些都是双良节能电解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实力与底气。
回望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的百年发展史,如今双良节能已站在最关键的历史节点:
2018年,双良节能开始布局氢能源领域时选择了基础研究为切入点。2022年,在这个行业爆发前夜,双良节能积蓄四年力量正式进军氢能装备行业。
在同行讨论要不要赚快钱时,王法根主导企业毫不犹豫加大研发力度和投入,以最“冷门”的绿电制氢为应用场景,确立了独树一帜的研发方向。
下一步,王法根透露,为保证企业创新力,双良节能正在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建实验室,构建创新合作生态:一是创新前置,高度匹配客户需求;二是链动资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三是打破壁垒,上下创新一盘棋。
双良节能将与海内外客户共同建立产业链合作生态,通过技术、产品、产业链合作新模式,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快速迭代和供应链形成规模效益的同步提升。
其实,海外一直是双良节能的战略重地。双良节能从2002年就开始推进海外布局,产品足迹遍布欧美、东南亚、中东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是双良节能的合作伙伴。
借助这个独家优势,双良节能在加速中国氢能“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