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期,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活动升温。根据Wind统计,截至4月16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4月以来,112家港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回购,累计回购金额为89.67亿港元。与上月同期相比,4月以来实施回购的上市公司数量和总金额分别增长286.21%、171.15%。2025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金额已突破500亿港元。
整体来看,积极实施回购的公司不仅集中在金融蓝筹和互联网科技板块,部分消费企业也加大了回购力度。机构人士称,在港股市场近期出现明显波动后,港股回购活动明显升温,这传递了乐观情绪,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
回购活动升温
近期,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活动升温。
Wind数据显示,4月以来共计112家港股上市公司累计回购股份6.33亿股,总金额89.67亿港元。上个月同期,港股市场上仅有29家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累计回购股份1.09亿股,总金额33.07亿港元。与上月同期相比,4月以来实施回购的港股上市公司数量、回购股份数量以及回购金额分别大增286.21%、480.73%、171.15%。
从月度数据看,2025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活动总体呈现回升态势。
港股上市公司1月份回购总金额为247.02亿港元,2月份则降至73.95亿港元,3月份回升至115.12亿港元;在截至目前的4月份,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为89.67亿港元,接近3月份回购总金额的八成。
2025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金额已突破500亿港元,达525.76亿港元。分析人士称,在近期回调之后,港股市场估值性价比显现,叠加港股基本面逐步修复,港股回购潮有望持续。
行业巨头引领
从行业板块看,科技、金融、医药等行业巨头引领了近期港股回购活动,部分消费企业也加大了回购力度。
就4月份而言,在回购金额排名靠前的港股上市公司中,互联网科技巨头腾讯控股以39.05亿港元的回购金额稳居首位,快手-W、瑞声科技等科技股同样回购金额居前。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等金融巨头,药明生物、石药集团等医药行业领头羊回购金额也排名靠前。此外,名创优品、百胜中国、维他奶国际等消费企业也加大了回购力度。
在2025年以来进行股票回购的170家上市公司中,有24家回购金额超过1亿港元,累计回购金额达501.35亿港元,占上述170家上市公司累计回购总金额的95.36%;有8家超过10亿港元,分别为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中远海控、中国宏桥、快手-W、太古股份公司A、药明生物,累计回购金额分别为210.26亿港元、110.82亿港元、57.64亿港元、17.24亿港元、14.43亿港元、13.71亿港元、13.27亿港元、11.11亿港元。
传递市场信心
港股回购活动升温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市场对港股未来走势的信心。
分析人士称,一方面,受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扰动,港股市场近期波动明显。以腾讯控股为首的港股上市公司纷纷出手回购,这传递了对自身发展的乐观情绪,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正如腾讯控股曾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文章中所说:“我们持续回购,一方面体现了对股东的持续回报,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对自身业务发展的长期信心。”
另一方面,从政策面来看,2024年港交所推进库存股机制改革,推动了更多港股公司加入回购队伍。新制度允许公司购回股份后不将其注销而是以库存股形式存在,有望提升更多港股公司的回购意愿,提高公司管理资产的能力,并为公司在融资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在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看来,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无常,扰动全球权益市场。短期内,港股估值有所回调。但在国内稳增长政策支持下,以及中长期资金稳股市举措影响下,投资者情绪逐渐稳定。中长期来看,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投资价值仍然较高。
配置方面,杨超表示,短期建议关注贸易依赖度较低以及股息率较高的行业,例如能源、电讯、公用事业、必需性消费、房地产等行业;中长期仍然看好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消费板块,以及技术突破能力提升的科技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