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目前是钠离子电池行业产业突破的前夕,市场爆发点即将到来,看谁能踢好这临门一脚。”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中科海钠发布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让沉默已久的钠离子电池行业再起波澜。
钠离子电池因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优势,被认为具有广阔前景。然而,钠离子电池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挑战,如不同应用场景对电池性能要求的差异、产业链技术的成熟度以及成本问题。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提性能、降成本仍是钠离子电池行业当前主攻方向。
钠离子电池装车市场再起波澜
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让沉寂已久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再次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近日,中科海钠推出“中科海钠·海星”(下称“海星”)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该方案所用电芯能量密度突破165Wh/kg,能在20至25分钟快速完成100%充电,且快充模式下循环寿命仍能超过8000次,结合-40℃至45℃宽温域稳定放电的性能优势,有效降低电池能量损耗,大幅提升电量利用率,为商用车提供全天候可靠支撑。
实际上,无论是中科海钠,还是其他厂家,早已针对汽车推出钠离子电池方案。譬如2023年年底,江铃集团新能源搭载孚能科技钠离子电池的钠电车型正式下线;2024年中科海钠与江淮钇为合作,推出了钠离子电池乘用车。
进入2025年,钠离子电池在汽车应用上的动作更为频繁。除了中科海钠推出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之外,领克汽车宣布领克900将搭载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锂钠AB电池方案)、搭载希倍动力8kWh电量钠离子电池的混动重卡,近期在三一集团进行了道路测试。
对于推出“海星”钠离子电池商用车解决方案的业内反馈,李树军表示,目前该方案有多家客户正在接洽中。本次解决方案的发布引起了行业对钠离子电池技术和市场的重新思考,“后续行业将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和电量利用率来整体判断电池价值”。
李树军分析,对比现有商用车电池常规方案,“海星”解决方案总产出大幅提升,总成本显著降低。锂电重卡平均利用效率为70%,平均损耗比例为20%,主流电池系统电量为432kWh。对比来看,钠电平均利用效率为85%,平均损耗比例为10%,对标电池系统电量为226kWh,采购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并额外增加1000kg有效载重。
提性能降成本仍是主攻方向
自宁德时代在2021年将钠离子电池带入资本市场的视野,此后每年都不乏“钠离子电池元年”的声音出现。但据记者了解,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仍不及预期。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仅为0.7GWh,远低于之前预测的3GWh。2024年,EVTank预计中国钠离子电池实际出货量将超过2GWh,也低于部分机构预计的全年出货量将超过6GWh。
原因显而易见。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表现不及锂电池、碳酸锂价格回落促使其性价比上升、钠离子电池因为产业链未成熟等原因实际成本比磷酸铁锂电池更高等,均导致钠离子电池在动力电池市场中表现失色。
据SMM数据,4月3日,方形磷酸铁锂电芯的价格约0.334元/Wh,而方形钠电芯(NFPP)的价格在0.44元/Wh左右。而采用层氧正极材料的钠离子电芯,价格则普遍在0.5元/Wh以上。
SMM钠电高级分析师吕彦霖表示,市场预期碳酸锂价格在每吨15万元至20万元的区间,钠离子电池性价比相对会有优势。目前,碳酸锂的价格在每吨7万元至8万元之间徘徊。
“除此以外,产业链尚且不够成熟,负极及电解液的环节没有很完整的配套。”吕彦霖分析,譬如,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厂家,可能只是利用富裕的锂电池电解液产线来匹配订单需求,钠离子电池的硬碳负极相对不成熟,方案路线也比较多,明显没有跟上正极与电芯产能。
吕彦霖认为,2025年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主攻的方向是性价比更高的聚阴离子路线,相对成熟的技术伴随着今年陆续投产的新产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从性能指标上来看,还需要增加压实来提升能量密度。
“钠离子电池产业目前努力的方向是提性能降成本,并做好解决方案和市场对接。”李树军认为,随着能量密度继续提高,未来1到2年钠离子电芯理论成本能降低到0.3元/Wh左右,届时电池系统购置成本将显著下降。
华钠新材创始人兼董事长蔡伟华也曾表示,钠离子电池在锂电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但未来很光明。行业预测,钠电价格在2026、2027年会降下来。
巧合的是,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实现大规模生产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此前披露,宁德时代第二代钠离子电池有望于2025年推向市场,并计划于2027年实现大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