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第十批国采将于4月正式落地执行,全国医疗终端迎来新一轮价格调整与供应优化。目前,各省正紧锣密鼓推进执行准备工作: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加速确认第二备供企业与调整残缺规格药品清单;湖北省率先完成挂网信息公示;天津则明确三方协议签署时间表,确保医疗机构、药企与配送商无缝衔接。
近年来,随着过评企业数增多,国采门槛逐步提高。第十批国采时各品种的综合竞争格局已达7家及以上,若第十一批依然延续该标准,那么将有超过110个品种满足入围门槛。其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法莫替丁、乙酰半胱氨酸、七氣烷等20余个品种销售额超过10亿元。科伦药业、倍特药业、齐鲁制药、华润医药、石家庄四药、复星医药、扬子江药业、正大制药等企业或成为下一轮集采的“主力军”。
从逐渐收官的2024年年报披露数据来看,药企盈利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部分企业依然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但整体行业的萎缩增加了其他药企的经营压力,医药制造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
日前公布的《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各省份的国家组织和省级集采药品品种数达到500个以上,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根据此前国家医保局透露,第十一批药品集采也将于2025年上半年启动,规则调整方向进一步明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行业人士普遍共识是“唯低价”集采政策可能迎来重要拐点,实施多年的价格导向型集采机制或正酝酿结构性调整,通过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与市场准入规则,逐步改变单纯依靠价格竞争的行业生态。这种转变既可回应医疗机构对药品供应稳定性的关切,也可为企业持续投入和质量提升释放积极信号。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认为,下一步,药品临床疗效、生产过程全链条质量管控,以及企业稳定供货能力等可能会迎来更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同时,需对药物进行分层次集采,明确原创药、首仿药和普通仿制药的区别,延长原创药的保护期限,并给予政策补贴,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若未来展开分层次集采,具备较高仿制水平的首仿药将成为市场抢占份额的重要方向,高质量的普通仿制药也将在供应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方面获得更多权重,实现更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