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春潮涌动,万“项”更新。近段时间,中央企业投资靠前发力,民间投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专家认为,需要通过增加投资稳定经济增长。随着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快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一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政策叠加效果将进一步释放,投资空间将扩大。
明确稳增长扩投资具体目标
2月24日11时36分,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1号机组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FCD),标志着该机组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广东陆丰核电项目双三代核电机组建设序幕全面拉开。
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是央企投资靠前发力的一个缩影。国资委日前表示,2025年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靠前发力、主动作为,坚持“扩大”和“有效”并重,在产业焕新、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三大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按照上述部署,不少央企明确稳增长扩投资具体目标举措,靠前发力。2月22日,华能北方公司10个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复工,总规模720万千瓦。公司提出,2025年力争完成新能源核准(备案)628万千瓦、新能源开工484万千瓦、新能源投产759万千瓦。国家电投提出,2025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额的稳步增长,新能源投产规模预计同比增长3%,力争再创历史新高。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央企投资靠前发力的同时,各地对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2月24日,山东全省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推进会、2025年春季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据悉,此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有1006个,总投资1042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在项目数量、投资金额上均实现双过半。
深圳市近日提出,深圳2025年将在能源、交通和水利等重点领域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超2000亿元,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
北京市提出,2025年将落实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面向民间资本推介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额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表示,应通过科技创新投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的发展壮大,并打通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痛点堵点,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在资源要素、内需市场等方面的占比。
资金保障充足
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
一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发挥着关键作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也已提前下达。
另一方面,地方债发行保持较快节奏,多地已经启动该项工作。“考虑到6万亿元化债额度已统一下达,预计2025年再融资专项债发行或保持较快节奏,可能集中在上半年发行完毕。”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称。
“预计后续国内一系列稳投资扩内需政策有望再加码,特别是财政政策扩张料持续加力,驱动基建实物工作量加快落地。”国盛证券分析师何亚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