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北交所公司业绩预喜频传 多因素助推盈利水平提高

2025-02-24 09:0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杨梓岩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北交所网站显示,截至2月23日,近130家北交所公司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或业绩快报,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攀升和市场需求回暖,多家公司2024年业绩预计实现显著增长。不少北交所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市场有望迎来结构性投资机会,看好部分北交所公司的配置价值,业务具备稀缺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需求回暖助推业绩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幅超100%的北交所公司有17家。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攀升和市场需求回暖,航运、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显著,目前净利润增幅位列前三的国航远洋、泰德股份和天马新材,均身处上述行业。

  国航远洋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为18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增长686.2%至1210.33%。国航远洋表示,公司把大量自营船舶投入到运价更具优势的外贸航线。同时,大力推进船舶降耗增效,节省船舶燃油成本。

  泰德股份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2200万元至2800万元,同比增长179.11%至255.24%。泰德股份表示,公司持续拓展国内外市场,汽车后市场业务产品销量大幅增加,新开拓客户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批量供货。公司与多家客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主营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天马新材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3800万元至4300万元,同比增长210.17%至250.98%。天马新材表示,2024年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持续回暖,智能手机、PC和可穿戴设备等代表性产品出货量实现不同幅度增长,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经营情况持续稳中向好。

  此外,还有德众汽车、并行科技、长虹能源等多家公司实现或预计扭亏为盈。德众汽车2024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600.63万元,同比增长134.44%。德众汽车表示,2024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逐步得到释放,公司积极把握机遇,获得相应政策补贴,车辆整体毛利率得到提升。

  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多家公司表示,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毛利率水平提升,是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

  海达尔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100万元至8200万元,同比增长106.34%至108.88%。海达尔表示,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推陈出新,推出了更高性能的滑轨产品。公司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客户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得2024年度净利润同比上升。

  远航精密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00万元至6800万元,同比增长108.81%至115.14%。远航精密表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高,同时储能市场快速发展。公司加大业务拓展力度,扩大与战略客户的合作规模,同时拓宽产品应用场景。镍带、箔产品销量以及精密结构件的销售额实现显著增长。而主要原材料电解镍价格波动较为平稳,使得公司产品的毛利率有所回升。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助推北交所公司业绩增长。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建邦科技表示,2024年公司持续推进“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战略,“线上线下相结合,境内境外相结合”四位一体营销模式初步成型。全球汽车后市场持续稳定发展,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林泰新材表示,2024年公司加大开拓海外市场力度,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及认可度不断提高,面向海外老客户的产品销售额持续增长,同时新客户增多。

  机构看好北交所市场

  不少机构表示,持续看好北交所板块投资价值,北交所市场有望迎来结构性投资机会。业绩增长稳健的公司,尤其是业绩超预期的公司受到机构青睐。

  开源证券认为,北交所市场的流动性较上轮行情已有明显改善,短期市场预计进入震荡阶段。展望中长期,看好部分北交所公司的配置价值,业务具备稀缺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银河证券分析师范想想表示,2025年主要关注三个方向:首先是聚焦北交所新质生产力,关注具有成长潜力、布局热点赛道的公司,包括业绩增速高、研发投入强的成长性公司,以及募投项目产能释放助推业绩成长的公司。其次是政策端鼓励并购,叠加北交所公司注重多元化布局及横向纵向拓展,关注进行产业链协同扩张或计划海外布局的公司。最后关注央国企“一利五率”,看好经营稳健且持续成长能力较强的央国企公司。

  华源证券分析师赵昊认为,年初至今北证50指数涨幅领跑全市场。展望后市,市场可能会继续宽幅震荡向上,短期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公司以及热点主题交易机会,看好长周期业绩稳定增长且具备全市场稀缺性的新质生产力标的。此外,还需关注相关公司并购重组机会。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