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4年,长三角铁路年发送旅客8.9亿人次,较2023年年旅客发送量(8.08亿人次)增长超一成,创年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2024年,长三角新增建成铁路里程超660公里,池黄高铁、杭温高铁、宣绩高铁、沪苏湖高铁相继建成通车,上海机场联络线、上海松江站等重大项目陆续完工,上海南站迈入“高铁时代”……铁路上的长三角跑出“加速度”。平均每天,有200多万人次乘坐长三角铁路班车,相当于一座普通地级市的常住人口在“流动”。
据长三角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近1.67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近9200公里,“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基本建成。
铁路里程不断突破
2025年1月5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长三角铁路安排开行图定旅客列车1391.5对,较调图前增加57对。伴随着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和上海南站的高铁化,长三角铁路网再度加密。
过去一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建成。2024年6月,“超级大环线”G8388次列车驶离上海火车站,长三角首条环线高铁正式开通。G8388以上海站为起点,以上海虹桥站为终点,在长三角21座车站,画了一个长达1200公里的“大圈”。“超级环线”把长三角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沪宁、沪杭地区,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浙西、皖南紧密衔接,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澎湃动力。
“前方到站,上海松江站!”2024年12月26日,上海松江站展新颜,滴水状的屋顶天窗与层叠错落的室内吊顶,组成明亮大气的候车环境。建成后的上海松江站,成为仅次于上海虹桥和上海东站的上海第三大高铁站,预计年均客流规模超2000万人次。
上海松江站是沪苏湖高铁的最大新建站。沪苏湖高铁的开通,让上海虹桥到苏州南站最快只需20分钟,上海到湖州最快只需40分钟。“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首条连通江浙沪两省一市的高速铁路,补足了上海西南铁路通道的短板,完善了长三角地区的路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包邮区’新天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说。
2024年12月27日,历时5年建设的上海市域线机场联络线正式通车,从此,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实现40分钟内快速通达,上海交通发展史上再添里程碑。据上海申通地铁数据,2024年12月27日至30日,开通四天上海机场联络线日均客流3.235万人次。不仅方便市民通勤,更是引来大批网友打卡。
新起点新图景
2024年10月1日,长三角铁路发送旅客389万人次,创下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2024年12月22日,铁路杭州站年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9.1%;2024年11月19日,长三角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8亿人次,较2023年提前了整整40天……新纪录,成为贯穿长三角全年铁路建设运营的关键词。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介绍,2024年长三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超1400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长三角开通4条高铁新线,5个项目计划开工,32个重点续建项目稳步推进。
根据我国“十四五”铁路规划,长三角地区还有多条轨道交通项目即将开建。2024年12月27日,盐泰锡常宜铁路开工动员会议召开,标志着这条贯通江苏南北的快速客运新通道正式开工。盐泰锡常宜铁路呈南北走向,被称为长三角“中轴线”,全线正线长度约311公里,预计2030年全面建成通车。
近日,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要完善区域辐射,建成杭衢铁路,开工建设沪乍杭铁路,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杭州都市圈融合发展。这意味着规划已久的沪乍杭高铁有望年内开工。沪乍杭高铁连接上海、嘉兴、杭州,是直接连通沪杭两地的第二条高铁通道,不仅可缓解沪杭高铁的客流压力,还可让杭州西站更快抵达上海。
2025年1月8日,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迎来开通运营三周年,累计客流达5000万人次。杭绍台高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杭绍台铁路将紧抓契机,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继续围绕“多开车、开好车”目标,积极联动铁路、沿线地方,以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客流,打造国内交旅、铁旅融合新示范,增加运输收入,始终确保运营安全,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通一体化的顺畅衔接,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十项实事项目清单发布,第一项是组建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
2024年底,环沪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将负责近沪地区不承担国铁路网功能的跨省线路运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三省一市各自优势,推动长三角地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服务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银马传媒总经理杨澜表示,2025年,数字化、智能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将有效支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将深度激发区域经济活力,优化物流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效,有助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