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债券市场渐企稳 市场稳定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024-10-14 09:04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欣然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自9月末以来,受权益市场情绪高涨的影响,债券市场经历了明显的调整。随着权益市场情绪的平复,债券市场逐步企稳。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市场调整主要与股票市场的表现有关,赎回压力可控,市场反转风险也可控。信用债估值性价比有所提升,目前多数利率债和信用债的利率已经进入机构配置的合意点位。

展望后市,市场人士分析称,目前资金面已经企稳,10月是理财资金的季节性流入时点,预计中下旬后理财的负债端将更加平衡,有利于稳定债市的配置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每轮债券市场的调整都会引发市场对固收产品负反馈赎回的担忧。业内人士建议,资管公司、投资者和监管端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促进债券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

债券市场逐步企稳

9月末以来,由于权益市场的情绪高涨,债券市场发生了巨大调整,收益率一度出现巨幅上行。不过,近期随着权益市场情绪的平复,债券市场逐步企稳。

截至10月12日收盘,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2.5个基点报1.41%,5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0.75个基点报1.79%,3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295%,收复2.3%的关口。

信用债收益率也全线下行。一位信用债交易员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此前要大幅加点才能成交的信用债,现在收益率已经大幅下行,“一天时间内,市场变成了从着急卖出债券到寻求高收益信用债的买入”。

财通基金固收研究部负责人周岳认为,随着国债收益率水平的大幅抬升,部分机构的配置需求得以释放。年初以来,债券市场投资者逐步形成了每次调整都是“上车”时机的投资逻辑,债市的大幅调整为负债相对稳定的机构提供了较好的买入条件。

“信用债方面,近期债市有所调整,但反转风险仍可控,信用债估值性价比有所提升,但受制于较差的流动性和较弱的市场情绪,后续还需观察理财负债端以及赎回压力带来的影响。当前中短久期、中高等级品种或可优先关注。”周岳说。

平安理财也认为债市有望逐渐企稳。10月是理财资金的季节性流入时点,预计中下旬后理财的负债端将更加平衡,有利于稳定债市的配置需求;同时,当前国内货币政策仍处于宽松周期,股债市场并不对立,情绪导致的短期冲击,事后来看均是配置机会。

股市快速上行是肇因

对于本次债券市场调整是否会引发固收产品的负反馈赎回风险,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市场调整主要与股票市场调整相关,随着股市行情渐稳,债券市场也会逐步稳定,赎回压力将逐步减轻。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业伟表示,这次赎回的初始触发因素主要是股市上涨,导致现金管理类等理财产品集中赎回,但随着股市情绪渐稳,理财和债基的赎回压力将会减弱,信用债抛压将有所缓解。近期在股市快速上行行情之下,不少居民赎回理财,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其中现金类和类现金类理财产品受到的赎回压力最大。而理财在赎回压力之下,为了保持流动性,转而赎回债券基金,将赎回压力进一步传导到债基。

“随着股市行情渐稳,现金类和类现金理财和债基的赎回压力也将随之减弱,那么信用债和存单的抛压也将缓解。”杨业伟说。

德邦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吕品认为,今年以来的几轮赎回担忧与2022年最大的区别在于,2022年11月到2023年1月理财出现了明显的连续净卖出,规模接近8300亿元,而在2023年至2024年的几轮调整中,理财都没有持续的净卖出,在此期间的净值表现也相对可控。

完善促进债券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

事实上,近年来在每轮债券市场调整中,市场已多次出现对负反馈赎回的担忧。为建设一个稳健的债券市场,需要监管端、资管公司和投资者的多方努力。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宜进一步完善促进债券市场稳定运行的机制。无论是本阶段还是2022年四季度的债券收益率上行,其中一个关键的触发因素都是前期市场利率的明显下行。在债券收益率单边下行的趋势中,虽有较多投资者洞悉其中蕴含的风险,但在赚钱效应和赛马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不得已加大了风险暴露,所以只有金融管理部门有能力阻断风险的累积。

“我们认为,可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动态地合理约束机构投资者资产的久期、杠杆率、高流动性资产比例等关键指标。”张旭说。

此外,一位某银行理财渠道部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要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普及债券投资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规则,帮助投资者理解债券市场的运作机制和风险特点。定期发布债券市场风险提示,教育投资者如何识别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具体措施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投资者教育。例如,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直销银行、营销平台等多媒体平台发布理财小课堂、理财直播间等内容,以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内容的可读性和受众范围。”上述人士说。

责任编辑:陈琼枝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