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 正文

中轴之美,世界共赏:中华历史文化在北京视听文艺中闪耀时代之光

2024-07-29 17:55 来源: 首都广电        作者: 0

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余年申遗路上,通过视听文艺的创新探索,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和文化得到了生动呈现,使这一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上更添光彩。

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广电局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主动出题,启动了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项目,并在选题策划、创作指导、协调拍摄、宣传推广、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保驾护航。聚焦北京中轴线题材,创新文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多样表现形式,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以视听力量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注入磅礴能量。

视听作品诠释中轴线历史与文化价值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其一,历史符号的视听诠释。“一条中轴线,半部中国史”。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一座座地标性遗产建筑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正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北京中轴线》所言:“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在视听作品中,既有专注探索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作品,如纪录片《北京中轴线》《永恒之轴》,以及文艺节目《最美中轴线》《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也有从不同角度出发让观众对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有更深入了解的作品,如纪录片《遇见天坛》和节目《上新了·故宫》等。这些视听作品不仅利用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实地拍摄展现壮丽的景观和深厚的底蕴,还通过音乐、故事、动画角色等创新手段赋予这些古老建筑和遗产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吸引了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群体的广泛关注。

其二,精神根脉的视听传承。作家铁凝曾说:“这条如银河般闪亮的中轴线,将我们从精神上凝聚起来、从情感上联结起来、从信念上坚定地团结起来。”这条穿越时空的轴线,串联起的不仅是文物古迹,更是构建了中华文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表达体系。在文学的殿堂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老舍的《龙须沟》、刘心武的《钟鼓楼》等作品,都是以北京中轴线为坐标的创作的文学佳作。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何以中华走读中轴线》从名家散文中汲取灵感,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关于中轴线的描写,深入解读中轴线的文化意蕴,展现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优酷等出品的微纪录片《一脉》中,少年传承人对话建筑、礼乐、诗书、京剧、丹青、体育领域的名家讲述人,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之美,承续文明之火。

1.png

其三,地域美学的视听展现。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与美学的生动体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央视于2014年推出的纪录片《北京中轴线》之《心之轴》深入探讨了中轴线的布局美学,从色彩到秩序,从对称到和谐,展现了中轴线的建筑之美。它不仅呈现了物理空间的对称之美,更触及了中国传统礼制规范和人文理念的深层次美学,让观众感受到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审美追求。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打造的系列短视频《发现中轴之美》以画卷的丰富色彩充分调动视觉元素,并加入鼓楼钟声、天安门广场仪仗队的铿锵脚步声、前门大街铛铛车铃声等听觉元素,在视听联动中传递富有古都意蕴的美学意境。快手直播活动《中轴奇妙行》等视听作品则另辟蹊径,深入中轴线两侧的胡同小巷,记录下了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从游商的叫卖声到孩子们的欢笑声,从低矮屋檐上飞翔的鸽群到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这些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现了老北京地域文化的真实面貌,传递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2.png

视听艺术激发中轴线文化创新活力

新时代以来,视听文艺作品以一种面向未来的姿态,大胆融合,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和阐释能力,多角度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北京卫视的文化原创音乐真人秀《最美中轴线》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例如,歌曲《钟鼓楼》以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唱出了钟鼓楼600年的岁月变迁。抖音直播演唱会《听建·中轴》将音乐与故事相结合,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还使北京中轴线的文化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网络动画《东方燕燕探中轴》将正阳门上的雨燕和城楼屋脊上的垂脊兽进行人格化处理,讲述中轴线的建筑景观或文化故事。央视等制作的网络短视频《至美中轴》带领观众感受中轴线上的斗转星移、风云变化、车水马龙、刹那花开,展现了中轴线的自然美和建筑美。

5G+8K、VR、AR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视听文艺的想象空间和表意空间。爱奇艺文化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创新性地引入了“中轴时空列车”这一概念,串联“故事演绎”和“现实探索”双场景,象征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旅行方式。从古老的钟鼓楼到现代的都市景观,从昔日的皇家宫殿到如今的文化街区,该节目打破了古与今、虚与实的隔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观看体验,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真切的探索体验。

3.png

视听媒介促进中轴线文明交流互鉴

无论是作为东方文明传统都城核心建筑群在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设计上的杰出范例,还是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都使北京中轴线成为最好的中国IP之一。

世界期待倾听最新最美的新时代中国故事,以“中轴线”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生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呈现中国力量。

2023年推出的纪录片《京之轴》第一次以国际视角讲述北京中轴线,它从20多位来自全世界的与北京中轴线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人物视角出发,不同国家人物之间的故事,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京之轴》强调了“融合”的主题,无论是古今融合、民族融合还是中外融合,都体现了文化交汇与多元表达的重要性,这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2020年,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国内主流媒体联合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CGTN等面向海外的媒体,共同开展了北京中轴线双百新媒体中英双语全球大直播活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这场直播活动覆盖了海内外超过2.5亿网民,将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视听传播让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跨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

视听力量增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贡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这份中国方案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包括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新、时代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如何参与的议题。视听作品也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新的城市建设正沿着北京中轴线南北延长线持续发展,老城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当代生活、文化创意提供了无尽灵感。纪录短片《24小时对话中轴线》将镜头对准中轴线上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通过姚记炒肝传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等人物的街拍视角,将中轴线的烟火气汇集在24小时的时光缩影中。

4.png

5.png

在网络视听媒介的加持下,北京中轴线也活跃着越来越多普通人的身影。比如,在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一些热门Vlog带领观众深度旅游体验,引发网友热议,并借助弹幕实现交流互动。不少网友留言称自己也想去同样的路线走一趟,欣赏最美中轴线上的“晨钟暮鼓”。通过一系列网络视听作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以这些作品为媒,切实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保护传承中,中轴线成为热门打卡地,巨大流量激活了中轴线,“中轴老字号们”火了起来,历史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时代光彩。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形式和媒介传播,不仅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渠道,更为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视听文艺见证了北京中轴线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与历史一同成长,赋能更多精彩的北京中轴线故事。随着视听文艺与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传播的合作愈加深入,将会涌现更多优秀作品、模式、形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明之美、景观之美与生活之美,从而更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


责任编辑:闫梅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