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京东发布《2022阅读报告》:抓住阅读的永恒价值

2022-04-22 11:28
中国财富网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日前,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2阅读报告》。通过对近年来图书消费的变化的分析,报告梳理出2022年中国人阅读的特征,如阅读习惯的年龄差异正在消失,但依然有其它固化的因素;国学热渐渐回归到其更具生活本真的价值等。

年龄可“跨界”,但职业却在限定你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其中也包括了阅读。

image.png

QQ20220422-111829@2x.png

普通读者越来越将自身与整体国家、社会的发展绑定思考成为一种趋势。从京东销售情况来看,有关社会、国家、历史与文化类书籍日益得到重视。

QQ20220422-111817@2x.png

分类目来看,2021年成交额增幅较快的图书主要有以下分类:

一是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思考和应对,比如金一南作品《为什么是中国》等政治/军事类书籍;

二是技能类,比如考试、电子通信、工业技术、经济等;

三是自我修养或认知的提升,比如艺术、婚恋、美妆、青春文学等。

从年龄分布来看,35岁以下人群仍为阅读主力,占比超过50%,但是36-45岁这一年龄段人数占比迅速增加。

这个年龄段的读者群,拥有较高学历和稳定的家庭,他们购书的类目最分散,同时也在生鲜、食品、日百等品类消费占比较高,是成熟的互联网零售用户,习惯于在线上进行全品类消费,同时也是消费升级、享受生活、推动市场提质扩容的主力人群。

此前的常识一般认为,不同的年龄层次读书的目的也表现不同。35岁以下的职场人更“功利性”地读书;36-45岁的中年群体多是为了解决当下遇到的困惑和烦恼而阅读;而45岁以上的人更多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然而2021年的情况却出现了很多“跨界”的变化,比如年轻人并不那么喜欢励志,却关注碳中和;中年人一边喜欢《人世间》,一边学习元宇宙。

QQ20220422-112018@2x.png

从职业分布来看,公务员、工人/服务业人员、公司白领是成交额增速最快的人群。此前有调研报告显示,超七成职场人士为职业发展而读书。

QQ20220422-112037@2x.png

如果把书总体上分为学习类(考试、教辅、外语、字典等)、休闲类(小说、摄影、绘画等)和专业类(金融、法律、管理以及各类科学书籍等),公务员、白领/职员和学生们在2021年更多购买学习类书籍,而工人/服务业者的成交额增长则与金融业者等专业人员基本呈相反的趋势。

因此可以发现,年龄差异给阅读带来的分层正在消失,但职业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阅读习惯的“分水岭”。

而事实上,所处城市/乡村的差异,也会给阅读习惯带来一定的差异化表现。

跨越鸿沟的一跃 也许源自你的手中书

从线级分布来看,高线(1-2线)城市在购书投入的金额上仍占有优势,而下沉市场(5-6线)近年来增长很快,占比已高于中线城市(3-4线)。

6.png

但是如果从阅读种类来看,高/低线之间的阅读习惯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下图可见,下沉市场购买中小学教辅的占比远高于一线大城市,但大中专教辅则明显低于后者。

低线用户更倾向于购买考试、农林业等“实用书籍”,以及童书、小说、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书籍,而高线用户则在管理、经济、艺术、进口、IT技术等品类上领先。

7.png

这一方面说明,相比工作紧张、节奏飞快的大城市居民,广大下沉市场的人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休闲、娱乐、亲子、看小说等项目上,日子更为舒适惬意;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高低线级用户面对精神需求的选择的差异性。

从集中度上看,下沉市场购书类目更为集中,童书、中小学教辅、考试类图书成交额占比达44%,比一线城市高30%(TGI);而高线市场阅读书籍的品类分散。下图可见不同线级市场的购书结构对比。总体上看,下沉市场波动更大,说明其偏好更加集中,也就是某类书消费很多,某些类书消费很少。

8.png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两者间的一些差距正在变小。下图比较2021年与2020年占比变化可见,低线市场购买中小学教辅的占比明显下降。而自然、社会科学书籍的占比提升较快,同时经济、历史、外语、IT、政治/军事等类目书籍的占比都有增长;而客单价的增长,显示出下沉市场的用户也越来越倾向购买“大部头”、高质量、有价值的好书。

9.png

随着消费者视野的拓展,以及京东物流的下沉,使越来越多正版图书可触达各下沉市场,下沉市场用户可享受一样的优惠和物流速度,因此一些原本不易买到的小众书、专业书,如今在低线级市场也可轻松买到,逐渐拉平各线级城市成交额占比。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文学、小说类书籍的增幅有所减缓,但依然最具有跨年龄、跨地域的价值。尤其在这两年,也许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一首“无用”却美好的诗歌、一段温暖人心的话语,都能在这个特殊时期给予人们治愈,泛起心中的涟漪。

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

由李路执导、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的现实题材剧《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引发读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有着深刻的共鸣。该剧在央视热播后也带火了原著的销售,2月单月销量达到1月的18倍。相比全站人群,购书人受教育程度更高,其中大学(专、本科)学历者占比达66.2%。

正如《人民日报》所指出:这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精品”。好的作品对读者审美、鉴赏能力有一定要求,同时也会有效提升民众的阅读、理解生活能力。

10.png

从上图可见,在二线城市、下沉市场中,高中及本专科学历的读者占比超过了一线城市中的比例,而一线城市的高学历(研究生)占比最高;说明在广大下沉市场中,民众对优秀文艺作品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非常迫切。

11.png

有读者购书后在京东留言:信息碎片化给我们带来太多的焦虑与不安,而有广阔视野和人文深度的好书,能让我们看待世界有更加沉稳的视角和目光。阅读让我们更加沉稳坚韧;在迎接未来日子之时,阅读让我们的眼光更加开阔。


责任编辑:张望舒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