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演绎过老区人民血与火的革命传奇;滔滔长江水,见证了文豪苏轼“一词二赋”的千古绝唱。
“到黄冈,可访将帅故里、品东坡文化,亦可赏天堂美景、看麻城杜鹃,还能听黄梅曲艺、享蕲艾养生……”3月9日,湖北省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建学介绍, 虎年春节假期,黄冈七天实现旅游总收入10.94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一举迈入湖北旅游第一方阵。
区位交通优越 城铁20多分钟可达武汉
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生态如诗如画。
王建学将黄冈的文旅亮点,提炼为“六张名片”: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璀璨夺目的名人文化、享誉世界的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久负盛名的非遗文化,以及绚丽多彩的生态文化。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黄冈境内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三位一大代表、四支红军主力,发生过改变中国历史的五大革命事件,是200多位将军的共同故乡。
这片土地名家辈出,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以及近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等1600多位古今名人。
北纬30度的环境气候,让黄冈的中草药种植、加工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据统计,黄冈历代有名中医244人,其中最知名的是庞安时、万密斋、李时珍、杨际泰,号称“鄂东四大名医”。
黄冈也是戏曲文化的发源地。目前,湖北共有32个地方剧种,其中黄冈有6个:黄梅戏、楚剧、罗田东腔戏、麻城东路花鼓戏、武穴文曲戏和英山采茶戏。黄梅戏、楚剧、汉剧和京剧“四戏同源”,均含黄冈元素。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黄冈现有“禅宗祖师传说”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47项。五祖寺与四祖寺更是被称作“天下祖庭”。
大别山在黄冈绵延数百里,形成了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景观。2018年,大别山地质公园获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成为湖北省继神农架之后的第2家。黄冈还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标产品,生态资源独步武汉城市圈。
此外,黄冈区位交通优越,历史上位于“楚头吴尾”,现与豫皖赣三省交界,到武汉乘城铁只要20多分钟,自驾到武汉主城区1小时之内。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紧邻两座机场,贯通六条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可谓“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一年四季到黄冈,春可看山花烂漫,夏可玩激情漂流,秋可赏层林尽染,冬可享温泉滑雪。
文旅快速恢复 七成游客来自省内
虎年春节假期,黄冈接待游客128万人次,七天旅游总收入10.94亿元。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文化和旅游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我们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发展。”王建学介绍,2021年,黄冈全市共接待游客418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与2019年基本持平,呈现了快速恢复、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来黄冈的游客,省内居民占了70%以上,省内游客又有80%来自武汉。
黄冈文旅的跨越式发展,和始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息息相关。近年来,黄冈通过统筹布局,全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一切从游客需求出发,黄冈完善了旅游厕所、旅游标识、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提升了服务效能,建成“黄冈文旅云”数字化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加大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目前,黄冈有红色革命文物652处,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王建学认为,这些文化和文物资源,要转化为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此外,通过开发“一县一品”、非遗进景区等方式,大力发展非遗旅游。
此外,黄冈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的数量和营业收入均居全省市州前位。拥有国家A级景区78家(数量居全省第2),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文化旅游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业态融合如火如荼。
打造5A级景区 计划引进大型主题乐园
“十三五”期间,黄冈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十四五”的良好开局,让大家对黄冈有了更高的期待。
王建学表示,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黄冈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强化文旅特色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是应有之义。
“我们的目标,就是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这条主线,布局构建‘一心四链’,让文旅产业成为黄冈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王建学说,到2025年,黄冈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60亿元;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0亿元,比“十三五”末实现翻番。(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