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27日消息,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美国与欧盟委员会、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领导人决定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并对俄罗斯央行实施限制措施。
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那么问题来了,SWIFT制裁等同“核武级”金融制裁?市场传言,“多极货币交易清算体系时代或将来临”是否靠谱?我们这一期的投教小科普来具体看看。
何为SWIFT
SWIFT创建于1973年,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主要职能是在全球银行系统之间传递结算信息,以实现安全、高效的跨境支付。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1万家金融机构使用SWIFT提供的通信服务。
这一机构向媒体介绍称,其在2021年平均每天传送4200万条信息,包含外汇兑换、银行间或银行与客户间的转账交易、资产买卖订单等。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援引专家说法报道说,这个机构“不移动钱本身,只传输有关钱的信息”。
此外,SWIFT同时受比利时国家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欧洲中央银行等西方央行监管。
公开消息显示,俄罗斯大约有300家金融机构使用SWIFT系统服务,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超过一半的金融机构为SWIFT会员。
被“踢群”后有啥影响?
业内分析,如果被“踢出”该系统,将使得俄罗斯的金融机构脱离国际金融体系,被国际金融信息交换体系屏蔽,使俄罗斯境内的资金不能参与国内、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俄罗斯的所有资金及金融活动要么只能采用易货交易,要么采用现金交易方式,在现在的金融体系下,这种打击无论如何来形容也不夸张。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副研究员许文鸿博士表示,任何国家被剔除出SWIFT系统都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有人甚至将踢出SWIFT系统比作是一次金融“核打击”。前面朝鲜、伊朗已经遭受过这样的处罚,有过这样的先例,结果是被踢出的国家的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的打击。
另外,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灏则表示,由于欧洲的大部分能源供应来自于俄罗斯,短期内无法改变这个格局。一旦切断SWIFT,会将俄排除在大多数国际金融交易之外,俄罗斯将无法与多数欧洲国家进行能源结算,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只能去美元化,因此,如果动了SWIFT,那将是美元霸权瓦解的开始。
SWIFT制裁未必等同“核武级”金融制裁
SWIFT制裁等同“核武级”金融制裁?新华社27日发文提出了不同观点。
新华社表示,谈到此次针对俄罗斯的SWIFT制裁,一位匿名美政府高级官员表示,相关制裁目标是10家俄最大的金融机构,其资产占俄银行业总资产的近80%。相关银行将无法通过SWIFT系统和境外银行进行交易,旨在给俄对外贸易、外国投资和汇款设置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此次制裁并未全面封杀俄罗斯银行机构,而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留有不少余地。美国务院能源安全高级顾问阿莫斯·霍克斯坦表示,美国制裁措施将不会针对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因为此举不但难以减少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反而会令美国及其盟友承担能源价格上涨的后果。
如果上述言论属实,那么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能源出口不会受到制裁影响。所谓“核武级”金融制裁,恐有夸大之嫌。可见,SWIFT制裁的威力大小,跟西方拿捏力道有很大关系,西方是否愿意承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代价仍有待观察。全面封杀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显然并不现实。
SWIFT制裁“大棒”能绕开吗?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肯定就会问,既然惹不起,那么能躲开吗?还是有点难度。
根源就在于,SWIFT系统依托美元、欧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主导地位,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地位。德国斯塔蒂斯塔调查公司数据显示,去年12月,SWIFT系统欧元和美元使用所占比例超过七成。也就是说,你不用,你的生意伙伴在用,想要完全绕开如此强势的体系,谈何容易!
不能完全绕开,那就局部绕开。鉴于西方肆意操控,SWIFT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国际上“去SWIFT化”的尝试从来没有停止过。
俄罗斯央行2014年开发了本土版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据统计,目前有23家外资银行与SPFS系统连接。截至2021年5月,20%的俄罗斯境内转账通过SPFS系统完成。鉴于目前部分俄罗斯银行被SWIFT剔除,今后或许有更多外资银行加入该支付系统。此外,伊朗也在积极推进“去SWIFT化”,开发了“伊朗版SWIFT系统”SEPAM。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指出,近年来,类SWIFT系统不断推出,数字货币蓬勃发展,都对SWIFT构成竞争。如果SWIFT系统持续沦为西方制裁工具,其公信力将持续流失,加之新兴市场货币地位不断上升,SWIFT系统的影响力可能会逐步下降,长期看市场或将形成更加多元的全球金融通信服务格局。
何富贵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