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的历史魄力,在中华大地开始了一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的浴火重生。
在这场向死而生、涤荡心灵、震撼中外的自我革命中,一批批淬烈火、铸魂魄的新时代共产党人们,激流搏浪、改造世界,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凯歌,描绘出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时代画卷。
《生死守护》,这部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就是以主人公辛一飞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征途上,以一条路、一座城、一个市为轴心,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生死守护”党员声誉、职责、使命、初心,和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的上乘佳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环境复杂,先进性、纯洁性弱化,作风漂浮、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关键时刻,做出的划时代举措。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刮骨疗伤”、强筋健骨,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深刻革命中,勇于站在时代前沿,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已成为“人民作家”张平的历史自觉。
这部小说,是他两年前(2018年)出版的“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重大社会和政治题材《重新生活》后,为人民和时代而写的又一部力作。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文学创作,如果缺失人民的概念,那文学本身也是缺失的”。“现实题材中的人民性写作,必须接地气、必须是人民乐意接受和认可的”。
正是基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创作主旨,这部四十万字、四十二章的小说,始终把当代轰轰烈烈开展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场景,纳入创作视野,在2014年3月动笔,五易其稿,直到今年五月才成稿。作品开篇,便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拆迁、旧城改造、文物古迹保护、棚户区改造、农民工子女教育、城市化建设、经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等民生问题,一一抖出来。紧接着,通过老百姓的仇富——仇腐——仇贪——仇官等心态演变,刻画出人心裂变,百姓期盼党和党的干部振翅涅槃、浴火腾飞的民心所向。透视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引发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重迭变。
小说以龙兴市修建一条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飞云大街,到龙泉机场、大约四十公里长的龙泉大道为引子,以市辖县吴浙县县长辛一飞破格提拔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主抓龙泉大道建设为主线,展开了一场场波云诡异、刀光剑影的权与利、利与力、正与邪等生死较量。尤其以共产党人辛一飞被推上龙泉大道建设总指挥的“火焰山”“生死场”为轴心,在各方利益团伙包围中经受了副市长落选、诬告挪用三千万赃款、栽赃给原市委副书记行贿一百万、涂改个人干部档案最终被省纪委监委调查等一系列,各方势力围追堵截而“凤凰涅槃”的惊心动魄故事,展示出新时代好干部辛一飞在多重围困和殊死搏斗中,用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诠释出的新时代共产党人风采,展现出的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壮观景象。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也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的沃土,才能创作出人民需要的划时代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用行动回答了人民的关切,人民表达着离不开党、离不开政府、离不开这个伟大时代的心声。这,正是作家们奋笔讴歌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着力点。作品中,张平牢牢把握了这个要义。把丰富的生活积淀倾于纸上、倾于辛一飞这个时代群体的代表人物上,在三个阶段逐步将其推向高潮。首先,是小说第十一章,辛一飞落选副市长以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田震经请示省委,决定由省纪委监委派出联合调查组,就落选事宜进行调查、征求辛一飞意见时,辛一飞说:“我以个人名义提个要求,为了龙泉大道顺利开工,此时,请一定不要派调查组”。紧接着,辛一飞说:“现在,只有排除所有干扰,全力以赴把龙泉大道这个民心工程顺利开工,才是对老百姓最好的回答和做法。”事后,正是辛一飞这一牺牲个人小利益、顾全大局的胸襟、做法,避免了一场可能因落选调查而引发的,龙兴市人心惶惶“大地震”。其次,是小说三十一章,辛一飞来到马家园棚户区。这里,既是惠民工程龙泉大道必经之地,又是旧城改造的大坎难坎,还是地下可能埋着国宝级文物的风水宝地。龙泉大道准备开发,触动了利益集团、煽动不明真相的上万群众和国家文物局领导聚集到这里,妄图以民意和上级意旨的“双剑合璧”,把大道建设扼杀于“腹中”。这章,正是万名老百姓受蛊惑聚集闹事的沸点时刻,也是国家文物局局长方新辉来现场兴师问罪的时刻。现场群情激昂,一触即发。眼见一场群体事件即将引爆,市委常委、龙泉大道工程总指挥辛一飞立即从社区负责人手里接过麦克风、打开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一字一字给大家念起了他三次不打招呼来到这里,了解进城务工青年许凯归讲述“中国的老百姓,唯一的靠山就是政府”、“最大的恩人就是共产党”;打工青年高俊才呼吁“干的事牛马活、住的不如人家狗窝,政府看不到吗?”;刘姓小伙子质问“棚户区,什么叫棚户区?”……现场,辛一飞一字一字复述老百姓的真话、心里话、掏心窝子的话,让群众看到了党的领导干部、主政一方的“父母官”们,“卧听萧萧竹,民间疾苦声”的坦荡胸襟,敢为民先、民忧、民愿,倾听民情、民意的人民立场,血肉联系。把利益集团精心策划的一场风暴化于无形。再次,小说二十二章,辛一飞来到旧城改造中强拆而流离失所、居住在D级危房的乔明虎、赵艾云,陈可喜家中,和居住在填埋露天粪池上狭窄过道里的王国庆、杨育红家中,向乔明虎的残疾儿子、陈可喜患癌无钱治疗的老伴、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的王国庆母亲等,施出了援助之手,释放了党和政府的关切;二十四章,辛一飞在龙泉大道现场会上说:“老百姓当初为什么跟着我们打天下?就一句,让人民当家做主!新中国年成立七十年了,当家做主的人民都让我们给忘了吗?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背叛人民,就等于把这个天下全都卖给了有钱有势的人!如果真是这样,这还是人民的天下吗?”三十一章,辛一飞给乔大顺老人倒尿盆、包伤口……等等,一个焦裕禄式的“夙夜在公”“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形象跃然纸上,催人泪下,令人震撼。
在“四个全面”战略中,全面依法治国、打黑除恶,是推动时代变革的重要一环。也是这部小说整体布局的重要方面。通过刻画龙兴市黑恶势力头目、云翔集团董事长靳如海,集团下属云翔大酒店总经理霍怡帆团伙,在龙兴市操纵土地、酒店、餐饮、旅游、房产、娱乐,围猎部分意志薄弱官员,大肆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欺男霸女等无恶不作的描述,尤其在得知辛一飞由吴浙县县长调任市委常委、拟破格提拔为常务副市长、主抓龙泉大道工程后,设下重重埋伏,从鼓捣“落选”、到冒充中纪委“取证”、再到霍怡帆化名冯美蓉与惠源公司董事长赵祯熙签署合作协议为名、威胁赵祯熙诬告辛一飞行贿,再到用钱买通不明真相的群众聚集上访、游行,再到诬告辛一飞改年龄……等,可谓险象环生、腥风血雨。一路上,荆棘、路障、陷阱丛生。没有钢筋铁骨,和应付“七十二变”的“不坏之身”,很难迈出靳如海布下的黑网。很难将这股盘踞在龙兴市、与部分贪腐分子沆瀣一气,严重破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败坏党心民心的黑恶势力绳之以法。
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历史责任。小说另一视角,紧紧围绕江洋大盗、文物走私团伙崔铭化、崔晓剑父子,多年隐藏在龙兴市,以文物商为掩护、一家三代人以龙兴市丰富的地下文物宝藏为源,大肆偷盗私挖、造成国家文物流失为伏线,记述了市文物局科长史文祥、市公安局副局长沈慧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在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省公安厅等全力支持下,摧毁这一世代为盗的文物犯罪团伙,最终,年轻的公安局女副局长沈慧以生命为代价、倒在文物悍匪崔铭化枪下的故事,让人读来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让中国故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传诵和闪亮,展示出8900万大党成员为十三亿中国人民谋幸福、谋未来的英雄壮举,正是张平这部新作的题中之义。
掩卷,意犹未尽。也期盼着“人民作家”张平,下一本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继续为这个时代留下宏伟足迹的人民而歌。(楚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