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公务员热一度是我国社会较为突出的现象。事实上,公务员热的背后,是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高度期待,“职业稳定,福利高”几乎成为大多数人对公务员职业的“共识”。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多年来党风政风的积弊获得了初步的改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八项规定已经家喻户晓,公务员队伍作风发生大变,因为一些人发现,公务员所有的福利都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没有“权力”和“位置”,已经“一无所长”的公务员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生存。而各地各部门也紧紧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惩治力度,不断巩固党风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保证建设效果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
敢于碰硬的中央巡视组
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纪委和各地纪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制度建设,创造性地发展了巡视制度,强化了纪委内部建设,针对党内的各项沉疴重疾加强制度建设,在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保证了八项规定的实施效果。
巡视工作是党的一项传统。早在党的建立之初,中央就建立了巡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巡视工作逐渐规范化,建构起了巡视制度,使之成为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增写了“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的内容,赋予了巡视制度新的内涵与权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
2013年5月,中央决定正式启动新一轮中央巡视工作,派出10个巡视组,赴中储粮总公司、湖北省、水利部、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中国出版集团、江西省、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巡视。巡视对象覆盖国家部委、地方省级行政区域、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属高校。
为了更好地开展巡视工作,中央采取了众多新的措施,包括组建巡视组组长库、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地区和单位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不固定、一次一授权等,中央巡视组的组长由已经退休的省部级干部担任。王岐山同志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上指出:“中央巡视组要明确自身定位,履行监督责任,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找出‘老虎’和‘苍蝇’。”对于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中央巡视组“只报告、不办案”,即按照要求,中央巡视组将发现的问题、线索,分类处置:对于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报告中纪委;对于选人用人上的问题,移交中组部。移交后,有关部门须优先办理巡视移交的问题和线索,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中央巡视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办理结果。2013年10月28日,中纪委立案调查的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严重违法违纪案,就是巡视组发现的案件。移交给中纪委后,中纪委优先办理,前后只用了一个月左右时间。
巡视前,巡视组了解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有关情况,制定巡视工作方案。巡视组进驻被巡视单位、地区后,向所在单位、地区通报巡视工作的计划,说明巡视目的和任务,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巡视组联系方式。开展巡视工作后,巡视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个别谈话、民主测评、问卷调查、受理来信来访、走访下属单位等方法,具体开展巡视工作。有时,巡视组会采取“海量谈话”的方法,收集街谈巷议,谈出真话,问出线索。巡视结束后,巡视组向中央提交巡视报告,并向被巡视单位和地区反馈,提出改进意见。为了加强反馈整改的效果,也强化被巡视单位一把手的责任,中央要求,要请接受反馈的一把手签字接收反馈意见。
2013年5月,新一轮中央巡视工作开展后,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发现了一批大案要案的线索,为严肃党纪、强化党风、纯洁党的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第一巡视组进驻后,很快发现中储粮内部管理不够严格,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对干部监管不够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多隐患,存在虚报库存、掺杂使假等问题。
——2013年6月30日,在中央第四巡视组进驻内蒙古自治区不到一个月时,内蒙古有关部门宣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统战部部长王素毅涉嫌严重违纪,被“双规”。王素毅也成为2013年开展巡视工作后第一个被查的省部级高官。同时,中央第四巡视组在内蒙古还发现矿产资源配置、工程招标等领域的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一些领导干部在年节、婚庆中送收红包、礼金等问题。
——进驻重庆的中央第五巡视组抵渝后,发现了对一把手管理监督不到位,个别领导干部信念动摇、思想滑坡、道德失范,国有企业存在腐败隐患,“苍蝇”式腐败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并发现了重庆市铜梁县原县委书记高必金、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于少东、永川区区委原常委、原副区长董乃军等人的违纪线索。
中央巡视工作卓有成效,“巡视”也成为网络热词之一,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各地方各部门是不是巡视后“一巡了之”?中纪委的回答是“不”。部分地方和部门在经历过一轮巡视后,又迎来了“巡视回头看”。巡视回头看,对没见底的问题“再了解”,对没发现的问题“再发现”,形成有力“再震慑”,以“回头看”,让震慑常在,让利剑高悬,彰显巡视的重要意义。巡视不仅“回头看”,而且要实现“全覆盖”。《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职巡视机构,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2017年1月,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部署巡视“全覆盖”,实现全面从严治党不留死角、不搞空白。
“权力行使到哪里,哪里就可能有腐败,巡视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党员干部,对于巡视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威胁纪委工作人员。这些实际上都是不正之风和腐败分子顽固性的表现。巡视工作作为党的“千里眼”,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敢于碰硬”的要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纪委的新变化
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根据党章规定,纪委是维护党章党纪的重要党内机构。为了更好地强化纪委在党内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八项规定出台后,中央进行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创新,提出落实“两个为主”和“两个全覆盖”的体制改革思路,并提出了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负主要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的全新“责任观”。
纪检工作对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纪检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引起了一些专家和群众的议论。如纪委书记受同级党委书记的领导,就会导致下级监督上级的问题,不仅使纪委的正常职权无法展开,也让纪委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还有就是一些群众所议论的:“纪委监督别人,谁去监督纪委?”纪委自身的队伍作风建设也面临着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强化纪委的监督作用,必须改革创新纪律检查体制。
“两个为主”,主要解决纪委与同级党委的关系,根据纪委工作“双重领导”的原则,既坚持了党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又强化了纪委在反腐败工作中的职责。
“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掌握违纪案件的线索后,如何处置线索、如何查办案件是纪委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反腐败的威慑力所在。在原来的习惯性程序中,不少地方纪委如果发现本地重大案件线索或者查办重大腐败案件,都必须先向同级党委报告,在得到主要领导同意后才能进行初核或查处。如果案件线索处置和查办必须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上级纪委同时知情,那么就会对地方党委形成制约,就不能轻易放弃对案件的查办,这有利于推动查处腐败案件,打击腐败犯罪。
“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纪委书记、副书记是一级纪委的主要领导,他们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有利于强化他们同上级纪委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克服纪委对同级党委和党委一把手的依附性,有利于他们更加大胆地履行监督职责。
“两个全覆盖”,主要目的是加强纪委工作的力度,做到纪律检查无漏洞、纪律检查全覆盖。一是“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二是“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党风廉洁政治建设,是全党的事,纪委在其中发挥着特殊而关键的作用。但廉洁政治建设不仅是纪委的事,更是全党的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再次强调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问题。主体责任,就是党委在党风廉洁政治建设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党委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亲身带头实践八项规定和党的各项纪律,发挥党委在领导反腐败斗争和作风建设方面的带头作用,对于本部门本单位出现的腐败现象负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就是纪委对党内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行使监督查处的职权,监管权力的运行,保障权力按照其设置的目的良性运行,防止权力运行中的失序现象。两个责任是互为依托、互相补充的关系,两者都不可偏废。
在做到“两个为主”“两个全覆盖”和履行监管责任的同时,各地纪委,尤其是中纪委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机构改革、建章立制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2013年,中纪委监察部撤销党风室、纠风室、执法室、绩效室,新设立党风政风监督室、执法和效能监督室,增设两个纪检监察室,清理调整参加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由125个清理调整为14个,对确需纪检监察机关参加的予以保留,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不再参与,避免出现纪检监察机关职能“越位”“错位”等问题。机构调整突出了“反腐败”这个纪委监察工作的主业,优化整合内设机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分工,加大办案力量。在中纪委的带动下,全国纪检监察系统也对内设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调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监察厅(局)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平均减少60%以上,办案人员数占到总数的22%。
2014年3月,中纪委再次调整职能机构,在职能部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6个机构整合为3个,新设两个纪检监察室和1个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重新组建组织部和宣传部。经过两轮调整,中纪委内的纪检监察室总数增至12个,占到27个职能部门的近一半,其中负责联系中央国家机关和央企的纪检监察室5个,联系地方的纪检监察室7个。同时新设的纪检干部监察室,专治“灯下黑”,负责监督和检查纪检监察系统的“自己人”。
在优化机构、聚焦职能的同时,中纪委同样重视纪检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保证纪检工作的持续性。同时,中纪委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委部外事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委部领导和机关干部定期到信访室接访的意见》《大案要案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纪委监察部财务管理办法》《中央纪委监察部内部审计暂行规定》《中央纪委监察部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规定非常具体详细,具体到数字、具体到人员。“驻会委部领导和其他部级领导每年到信访室接访至少1次,原则上每个月安排1位委部领导”,2013年10月印发了《关于委部领导和机关干部定期到信访室接访的意见》的规定,让中纪委监察部的几位部级领导干部接谈接访。
中纪委还利用网络平台,在中纪委监察部的网站开设了《曝光台》栏目,不定期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在曝光典型案例时,中纪委推动“实名曝光”,即直接点出被曝光领导干部的姓名、所在地区、所在单位和职务,不再使用“某”这一模糊的指代。“实名曝光”加大了惩戒和警示的力度,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共设立47家派驻中央一级党和国家部委纪检组,监督139家中央单位的党组织,实现了中央纪委派驻监督的全覆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体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对上述三地进行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授权,并调整相关法律的适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根据改革方案,试点地区设立监察委员会,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监察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合署办公,原属人民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职能、预防职务犯罪职能整合至监察委。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全覆盖、全监管,并行使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被赋予谈话、询问、冻结财产、留置等调查权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完成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要步骤,也是一场事关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
编后 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中国,这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由新华社资深记者梁相斌和武汉大学青年学者祝捷合著的《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中国》是国内首部向国际社会解读八项规定的原创多语种读物(中文版、英文版、法文版、西文版、德文版、俄文版、阿文版),自推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为该书内容的摘编。
《八项规定深刻改变中国》
ISBN:9787119114651
外文出版社
定价:3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