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11月2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扬子江药业集团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0月下旬,从第43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上传出喜讯,扬子江药业集团选送的4个质量管理(QC)课题全部获得金奖,这已是他们连续4年在国际QC大赛中摘金。2015年至今,扬子江药业在历届国际质量大会上共斩获17项金奖。
从一个镇办小厂成长为民族医药巨头,连续4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首位,扬子江药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脚步同频共振。在企业成功的背后,是企业“掌舵人”徐镜人近半个世纪的倾情付出和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践行。
“创新沃土孕育扬子江药业”
上世纪70年代初,长江北岸口岸镇。一个仪表厂、6间狭小的车间,徐镜人接受任命,带着募集而来的数千元钱和8名工人创建口岸工农制药厂,这就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前身。1975年,口岸工农制药厂更名为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
在筚路蓝缕的初创阶段,企业厂房、设备十分简陋。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徐镜人带领职工自谋出路,冲破重重束缚,带领企业一步步走向新生。
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泰兴制药厂口岸分厂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到1985年11月,经扬州市计委批准,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挂牌成立,徐镜人任厂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到1988年,扬子江制药厂创下产销八年翻八番的奇迹,实现第一次腾飞,成为当时泰兴县和扬州市工业企业的佼佼者。
凭着强烈的创业意识、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徐镜人引领企业大步迈向科技兴企、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扬子江药业先人一步走向市场,大胆改革创新,建立起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主动经受市场竞争摔打。此后,面对行业内“搞GMP找死,不搞GMP等死”的非议,徐镜人果断决策,率先实施GMP。1995年起,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行技术改造和升级。随着胃苏颗粒、银杏叶片、左克、蓝芩口服液等一大批拳头产品陆续问世,扬子江药业实现脱胎换骨的改变。
“是改革开放创新的沃土,孕育了扬子江药业;是坚守医药主业的执着,成就了扬子江的行业地位。”回顾企业47年的发展历程,年逾七旬的徐镜人感慨良多。多年来,徐镜人始终专注医药实体经济发展,企业不搞多元化,从未涉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展步伐走得坚实。
为抢占医药行业制高点,扬子江药业在技术创新、公司治理等方面加快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接轨,全面建成立足高起点规划、高尖新装备、高科技人才汇聚的现代化高标准医药工业园区。同时,为抢占高端城市的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扬子江人又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常州、苏州等地成功实施战略布点,这些以“海”字命名的十多家子公司异军突起,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优势,助力“扬子江”大步跨入国内一流企业行列,也奠定扬子江药业在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地位。
“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我们打倒”
如今,在扬子江药业各厂区,与质量相关的标语横幅随处可见。对质量的精准把握和至臻追求,这一切与扬子江药业的成长壮大密切相关。
徐镜人常说:一瓶药两条命,一条是消费者的生命,另一条就是企业的生命。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这两条命,丝毫马虎不得。“企业发展史上的几次波折,均与产品质量有关,这也倒逼我们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升。”集团总经理助理梁元太说。1990年至1992年,徐镜人因故离厂,到他1993年回厂复职时,扬子江制药厂已亏损两百多万元。徐镜人一方面大刀阔斧推进企业改制,另一方面狠抓产品质量、升级生产设备。
上世纪90年代起,扬子江药业就开始在内部力推QC小组活动。2005年以来,企业荣获全国医药行业QC成果发表一等奖数量“十四连冠”,在业内有中国制药行业“梦之队”的美誉。集团在生产、科研、质量一线组建120多个QC小组,常年开展质量改进和效率提升等课题攻关,累计发表1000多项成果,十多项QC成果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
如今,扬子江药业每年开展两次全员“质量月”活动,已连续举办40届,其初衷就是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激励引导广大员工培养树立“工匠精神”,高标准做好每一粒药。徐镜人要求集团员工始终视质量为生命,奉行“为父母制药,为亲人制药”的质量文化,并贯穿落实到药品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和全产业链。集团强化事前质量风险预控,提出不让患者承担风险、不让风险升级、不把风险转移给他方的“三不原则”,坚持持续质疑、持续识别、持续管控、持续回顾“四持续”方法,逐渐形成具有行业特征、扬子江特色的质量风险管控模式。
扬子江还瞄准国际先进质量水平,实施国际化项目,并提前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徐总多次强调,产品质量和疗效是否跟原研药一致,更多的是我们企业的事,不能等着国家来督促。”梁元太说,集团早在2012年就进行相关部署,已有4个车间、7个品种通过欧盟GMP认证,新启动9个国际认证项目;开展30多个仿制药品种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有5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
“让中国制药创造更多更大福祉”
9月中旬,中药流程智能制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在扬子江药业启动。整个试点项目建设期为3年,将形成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引领整个行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徐镜人说,“这个试点项目的实施,将引领中药行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扬子江药业一直注重挖掘传统医药宝库,已成功开发出胃苏颗粒、百乐眠胶囊、香芍颗粒、蓝芩口服液、双花百合片等50多个中药品种。集团中药研发成果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起草的5味中药材国际标准被《欧洲药典》收录。
“中药产品开发难度大、周期长,可一旦获得成功,其生命周期远超西药品种。”徐镜人表示,推动中药标准国际化、掌握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话语权,已成为扬子江药业的发力方向之一。集团有上百名中药研究人员专注于此,已对旗下所有中药品种进行梳理,不断选择合适产品进行扩大适应证研究及工艺改进。
以振兴民族医药为使命,徐镜人带领扬子江人在全国同行业率先按下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启动键”。在高港江边落成的龙凤堂中药大健康产业园,前两期工程已投产,今后将打造成为智能化的全国中药标杆企业。同时,他们还从中药材种植源头开始建立完整产业链,重点开发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等特色中药及保健食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
“龙凤堂”一改传统中药生产能耗大、标准不可控等弊端,进一步改革中药生产工艺,打造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中药智能工厂,建成全国第一条中药前处理全自动化生产联动线,只需7人即可完成解包、挑选和巡视工作,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作为民族医药企业,我们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徐镜人表示,到2020年,扬子江药业所有车间将达到原研药生产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企业产销规模跃上新台阶,“我们要让中国制药为世界创造更多更大的福祉,让中医药瑰宝造福全人类。”(顾介铸 刘良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