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10月末,创业板公司累计募资总额达7073亿元,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537单。成立九年来,创业板不仅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平台,吸引和调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企业成长,还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帮助企业并购重组与产业整合,成效显著。但随着市场形势日益变化,业内人士建议,部分再融资制度有待完善,创业板改革仍有待深化。
企业融资能力显著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例不高,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创业板成立九年来,秉承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不断优化融资制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末,创业板734家公司募资总额为7073亿元。其中IPO累计募集资金达3820亿元,股权再融资累计2753亿元,债券融资500亿元。记者梳理发现,创业板公司的融资主要流向科技创新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 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属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业板公司IPO募资合计2883亿元,占板块总体的75%;再融资募资合计2631亿元,占板块总体的80%。
自2014年创业板设立再融资制度以来,非公开发行成为最重要的再融资手段,已有170家次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此外,创业板公司还积极利用其他多种融资手段募集经营发展所需资金。截至9月底,有8家次公司完成配股,募集金额50.34亿元;84家次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募集资金323亿元;15家次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177亿元。2017年,“股权+债权”再融资工具备受市场关注,可转换债券成为公司新宠,累计有54家公司推出可转债预案,15家公司成功发行,较新规发布前大幅增长。
为简化程序、适应双创企业融资需求,创业板还首推“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积极帮助上市公司获得持续发展所急需的资金。
从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来看,截至2018年9月末,创业板上市公司累计实施5926个募投项目,累计使用募集资金4780亿元,整体使用比例为73%,有效服务于企业日常经营发展。从资金投向来看,3847个计划内募投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3507亿元,80%的资金用于生产建设、研发项目、营销推广、对子公司增资入股和产业链并购,仅20%的资金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补充营运资金和流动资金。整体来看,创业板公司使用募集资金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末,募投项目实现经济效益合计1322亿元,累计投资收益率为27%。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善用资本促进产业整合
在融资推动内生发展的同时,创业板公司也充分发挥资本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进行产业整合、转型升级,并带动更多的企业共同发展。截至2018年9月底,创业板共有351家上市公司披露537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其中,实施完成的372单重组中有269单属于产业整合,占比72%。
众多创业板公司并购重组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末,连续3年完成重组业绩承诺的公司共计68家,重组标的连续3年向上市公司贡献营业收入约1281亿元,净利润约210亿元,利润贡献率平均为44%。
不过,随着创业板不断发展,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再融资制度已不适应上市公司的发展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行规则要求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特定对象不超过五名,而主板、中小板发行对象为不超过十名,当时主要考虑到创业板公司融资规模偏小、试行阶段控制风险等因素。”华南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创业板公司的发展、融资需求的增大,限制认购对象数量增加了公司实施非公开发行的难度,导致部分融资需求大的公司受此限制无法募足资金,发行难度增加,“很多创业板公司都希望放宽对非公开发行认购对象数量的限制。”
“另外,现行规则规定创业板公司公开发行证券时须最近一期资产负债率不低于45%,这制约了大部分创业板公司通过公开发行募资。”深市一位创业板公司董秘表示,创业板公司集中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文化传媒等轻资产行业,固定资产占比低,债务融资难度大,对权益融资的需求尤为迫切,呼吁取消资产负债率限制。
记者统计数据发现,2017年末,创业板资产负债率超过45%的公司占比仅24%,这意味着近八成公司无法采用公开发行方式。
此外,小额快速再融资制度在推出时得到了公司积极响应和市场好评,但最终核准的家数不多,目前有意愿使用小额快速融资的公司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实际审核周期过长,未能实现制度初衷。市场人士建议予以优化,切实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