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图

兴得了的产业 回得去的乡村

2018-09-28 08:15
上海证券报.梁敏 李苑

7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探讨了一个社会问题——“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他说:“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

70年后,当我们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村庄“空心化”严重,“留不住年轻人”依然是绕不开的问题。

“以前在家没活干,不想待。想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谈及离乡的初衷,多数年轻人都会这么回答。

最近几年,这种现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上证报记者近期在湖南、四川等地调研时,接触到不少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能在家乡有份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就愿意留下。

就业和收入从何而来?乡村振兴靠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回答了上述问题:产业兴旺是重点。

春暖燕回巢

一年前,在外打工十几年的隆忠奎回到了老家十八洞村。

“我女儿今年5岁,要开始上学了,我想回来陪她。”1989年出生的隆忠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和记者交流时这位苗家汉子憨厚的脸上带着些羞涩与不安。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都出去打工,我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和父母感觉一点也不亲。”谈起回家工作的决定,他语气中似乎多了些坚定,“我当年算是‘留守儿童’,不想女儿和我小时候一样。”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曾是十八洞群众贫穷窘迫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长期以来,十八洞人或以种几亩田地为生,或外出务工度日,生产生活异常艰辛。

“我从17岁就开始在外打工,去过苏州、温州、宁波等好些地方,在外面待得都腻了,但回家又没有工作。”隆忠奎说。

隆忠奎最终下定决心回家,还是因十八洞村发生的变化。2013年“精准扶贫”的思路在这里首次提出,十八洞村从此声名鹊起,很多企业开始到村里进行产业帮扶。

湖南步步高集团就是最早进入的一家上市公司。2017年10月,步步高集团与十八洞村共同打造的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当地第一个现代化产业项目。

9月初,上证报记者走访了位于十八洞村大峡谷深处的山泉水厂。山峦林立,雾气缭绕,山涧泉水氤氲着“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

一栋碧绿色的厂房首先映入记者眼帘。走进厂房,十几名工人正在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前忙碌着。来自十八洞村的山泉水经过水管输送到这儿,经过十几道设备,进行专业沉淀、过滤、消毒、杀菌等处理后,一瓶瓶带着山里冰凉气息的矿泉水就在这里下线。

回到十八洞村的隆忠奎成了水厂的员工,主要负责设备维修。“虽然没有在外打工赚得多,但那种感觉很不一样,回到家里睡觉都特别踏实。”

隆忠奎并不是返乡的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年轻人开始回归。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超700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超过68%。他们不但充实了劳动力,也带回了开阔的视野、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产业扶持要“量体裁衣”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产业扶贫是最长效的脱贫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产业更“精准”地落地,这是政府和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打算在十八洞村建水厂,之前考虑过腊肉厂、米酒厂,但是都达不到条件。”与记者说起建厂的经过,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说,“后来我们发现十八洞村的山泉水水质特别好,最后才下定决心投资。”

这个被王填称为“一号工程”的项目从构思到建成投产,只花了5个月时间。水厂给当地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村里不但以“十八洞村”品牌入股,获得15%的分红权,水厂每年还与村集体保底分红。2017年,山泉水产业分红村集体收入50.18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80元。

同样是产业扶贫的“先锋”,新希望集团也一直在四川大凉山进行摸索,从简单的给钱给物向产业扶贫的方向转变。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西昌公司总经理谢杰对此深有感触。从1995年进入大凉山,到现在已经在当地工作了20多年,他说自己算得上是大半个凉山人。

“以前做扶贫项目,很多是送鸡送猪,或者直接送钱。后来我们开始反思,送东西虽然是一份好心,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贫困状况。脱贫还是要龙头企业用产业去带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谢杰说。

2016年,新希望集团开始实施“新希望1+1”精准扶贫计划,先后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8个省份,依托自身产业特点,兴建产业扶贫项目超过20个。截至2018年7月,累计已带动建档立卡户实现脱贫668人,已签约并带动增收1679人,有望在2018年带动超过3000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近年来,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参与到产业扶贫的行列。沪深证券交易所近期统计了上市公司2017年扶贫工作的信息披露情况,据统计,两市共有854家上市公司披露扶贫工作情况,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超过4300个,投入约208亿元,71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直接帮助超54万人口脱贫。

振兴乡村首在振兴产业

从被“输血”到主动“造血”,乡村也在不断思变、思进。

十八洞村就在“走自己的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以及道路交通、房屋住宿等的改造,十八洞村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

隆忠奎的妻子现在村里担任导游。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刚接待完来自湖南常德的一个旅游团。“他们是来进行党员教育活动的。”

这位苗族姑娘骄傲地说,“我们有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景观奇特,巧夺天工,被誉为‘亚洲第一奇洞’,十八洞村也因此而得名。这些资源都还在开发。”

乡村旅游是十八洞村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村长隆吉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村里每年接待游客40万至50万人次,假如能有更多旅游景点把客人留下来,哪怕每人消费100元,每年村里就能收入四五千万元,“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隆吉龙早些年曾在广东打工,他向记者描绘了该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以乡村旅游为主要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比如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艺加工业、劳务输出业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人来到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向深度发展,带动全体村民在村寨就业,实现整个村寨脱贫致富。

“我们正在搞全村土地入股,集中起来,合理规划,发展休闲观光式农业,互相带动。”他说。

十八洞村的自我“造血”功能逐渐被激活,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80元,5年差不多增加10倍。目前已有100多名村民返乡就业或创业。

“振兴乡村首在振兴产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看来,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理想的就业和收入。没有理想的就业和收入,就不能吸引和留住年轻人。留不住年轻人,乡村就不可能充满生机活力。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强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根本途径,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融合的重点产业,把创业创新作为融合的强大动能。

为推动产业振兴,中央及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最新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单列一篇来部署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其中提到,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此外,农业农村部今年相继展开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等行动。

产业兴旺,正在为乡村子弟创造回家的机会,年轻人的回归让乡村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现在村里日子好多了,我想把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弟弟都叫回来,大家一起努力越过越好。”谈及未来,隆忠奎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胡恩燕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