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外资“买买买” 当下A股如何看

2018-09-01 08:19
中国证券报.叶涛

根据此前安排,8月31日收盘后,A股纳入MSCI因子将从2.5%提高至5%。9月,A股还将闯关富时指数。外资开启“买买买”模式,能否为当前地量震荡格局带来拐点?新的变量下,场内风险和机遇又会如何演化?本栏目邀请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谢超、信达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谷永涛、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朱斌共同探讨。

行情短线料获支撑

中国证券报:A股纳入MSCI权重翻倍,9月A股还将闯关富时指数,这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利好哪些板块和股票?

谢超:纳入MSCI权重提升的效果是短期有助于反弹,长期不改趋势。A股纳入MSCI的首次方案公布、首次纳入、二次方案公布前20交易日指数整体的涨跌幅分别为1%、-0.2%和-0.6%,在整体下跌的环境中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无论是从A股首次纳入MSCI之后的情况来看,还是从韩国股市纳入MSCI的历史来看,加入MSCI虽有短期的利好影响,却无法决定趋势,尤其是韩国综指在韩国股市纳入MSCI的三次过程中均有短期的上涨行情,之后再次回到基本面决定的长期趋势之中。通过对自2017年6月MSCI宣布将在次年6月将A股纳入以来,陆股通净买入股票进行排序,筛选了其中Top50,发现陆股通资金对消费白马股青睐有加,其次是科技股。

谷永涛:A股纳入MSCI的权重从2.5%提升到5%,将增加个股在整体指数中的权重,对被动指数跟踪型的基金而言,需要配置的比例增加,带来资金流入A股。同样,A股若能闯关富时指数成功,也引来配置资金,对市场短期行情形成支撑。

从指数构成来看,个股权重越高则配置的资金量越大。目前A股整体成交量相对较低,短期资金流入会对板块的短期行情形成支撑,利好权重占比较高的金融股。长期而言,目前A股主要的指数估值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健消费股,有望获得更长期资金的青睐。梳理近年来QFII对A股的持仓,也看到消费板块的配置比例不断提升。

个股权重的提升会带来增量资金,但流动性对短期的影响更重,对长期方向的影响较弱。国内经济数据的动向,对市场方向的影响力更大,尤其是社融数据能否有所好转、基建以及宏观数据是否开始触底回升。

朱斌:A股纳入MSCI是分阶段的,在8月份这次权重翻倍后,A股纳入MSCI的市值比重达到5%,其在MSCI中国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亚洲市场指数(除日本)和MSCI全球市场指数中分别占2.52%、0.78%、0.84%和0.1%的份额,对应配置资金规模在12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由于A股此前在6月份纳入时已经引入了600亿元左右的配置资金,此次权重翻倍,引进的增量资金也就是在600亿左右,那么这一规模对于A股的影响是很小的。

一方面,这些纳入的资金分布在200多只成份股上;另一方面,当前A股的日成交额约为2500亿元左右,600亿元的增量规模仅占一天成交额的24%,如果是分几天纳入则占比更小。同时,MSCI作为指数基金,其对于投资标的的配置并不会刻意择时,因此即使目前MSCI选择买入A股,也不意味着A股的底部就到了。从历史看,即使外资买入,A股要见底回升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A股纳入MSCI主要利好的还是相应的成份股,以低估值蓝筹以及各行业龙头个股为主。

负面因素待疏解

中国证券报:目前市场流动性状况如何?两市持续地量震荡根源是什么?

谢超:当前,无论是从DR007代表的短端流动性,还是从十年期国债代表的长端流动性看,无风险利率还是相对宽松的,但是当前宏观经济已经由强转弱,主动的紧信用、去杠杆,正在演变为自发的紧信用、去杠杆,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的风险偏好承压、风险溢价仍然有上升压力,股市作为风险资产,所面临的流动性环境偏紧。两市持续地量震荡的根源在于磨底。

谷永涛:从目前市场的成交来看,市场的交投并不活跃,部分小市值上市个股交易量萎缩更加严重。市场成交量低迷主要是在内外因素叠加之下,投资者情绪相对低落,而影响较重的内外因素,目前都未得到明显缓解。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随着经济数据震荡回落,投资者对社融和投资的担忧逐渐加重,上半年信用违约事件也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导致交易情绪低落。

近期新兴市场频繁出现危机迹象,土耳其以及阿根廷事件的出现,引起投资者对强美元周期下新兴市场经济的担忧。如果强美元持续,那么对新兴市场的压力或进一步加大。虽然从基本面的角度看,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以及稳健的经济数据对此有较强的免疫力,但投资者对全球经济的信心在减弱,导致交易情绪低落和成交量的萎缩。

朱斌:目前市场流动性属于正常水平,没有出现群体性的无量跌停或者断崖式下跌状况,整体交易还算平稳。考虑到过去几年新股发行的因素,当前两市日均2500亿元左右的成交额基本与2014年牛市前的水平相当。

两市成交量持续降低主要还是因为投资者对于后市的判断存在疑虑。因为当前压制市场的因素仍然没能获得有效的解决。主要是经济体债务高企,高杠杆的风险。虽然当前进入“稳杠杆”阶段,但是过去几年只是将杠杆的增速降下来了,杠杆率本身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仍然处在高位。未来,如果改革能够获得有效推进,同时经济内在周期逐步见底,市场才可能迎来根本性好转。

寻找稳健型板块

中国证券报:与七八月相比,当前场内风险点和潜在机遇是什么?

谢超:与此前相比,当下经济数据略有回落但整体仍体现出比较强的韧性,因此政策上的主要用力方向是紧信用等紧缩性政策。在这样一个“数据强、政策紧”的组合下,周期大幅杀跌、金融跟随周期显著杀跌,TMT表现不好,消费体现出非常好的防御性,尤其是医药、食品饮料、旅游休闲的表现最好;当经济数据有加速回落的迹象、韧性不再,政策开始向“松货币、宽财政”等宽松性政策过渡。在这样一个“数据弱、政策松”的组合下,周期杀跌动能减弱,金融跟随周期的企稳而企稳,TMT表现逐步占优,但消费出现显著补跌。

谷永涛:八月下旬市场出现了一次小幅的反弹过程,与前期相比,从基本面的角度并未发现明显变化。从市场对比的角度看,无论是破净个股数量,估值历史对比,均显示出目前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目前市场已经处于阶段性底部,投资者自发买入力量在增强,虽然后续风险因素仍有发酵可能,但长期配置价值凸显。配置方面更加注重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健消费股,同时可以配置业绩增速仍在高位,弹性较大的周期品。

通过对比2018年以来的主要指数走势发现,市盈率回调是指数下跌的主要原因,内在的业绩增长仍有保证。这反映出市场对风险溢价的提升,以及市场风险偏好的回落。结合基本面情况,这对应投资者对经济数据下滑以及信用违约时事件的担忧。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年中政策调整后经济下行压力有望减缓,悲观的预期修复有望修复市场风险偏好,在业绩提供坚实基础之上,估值的修复有望推动指数上行。

朱斌:配置思路都是以规避风险为上。寻找前期调整较多、估值低的稳健型板块进行配置。行业上看,银行、房地产、非银金融等板块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整体来看,向下的空间不大。此外,从主题上看,自主可控主题也可以关注,主要是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板块中的龙头企业,也值得关注。


责任编辑:梁肖廷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