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正重塑金融商业模式,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在金融监管方面,《证券日报》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借助自身在技术或数据方面的优势,正在推动监管科技的升级。
BAT频频“落子”监管科技
今年8月16日,京东金融研究院发布监管科技报告《Suptech:监管科技在监管端的运用》,报告指出,金融科技带来了新的风险场景和风险特征,也需要监管机构“以科技对科技”去积极应对。“监管科技在监管端的应用有两大驱动因素: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监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监管机构渴望获取更加全面、更加精准的数据;另一方面,监管部门面对金融机构报送的海量数据,需要借助科技提高处理效率和监管效能。”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去金融化”,自称为金融科技公司,而助力金融科技监管升级便是其转型的核心方向之一。其中BAT利用自身在AI、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其布局速度位居行业前列。
在互联网巨头中,百度较早宣布了其在助力金融监管方面的成果。去年5月份,百度金融(现度小满金融)宣布,与贵州省政府金融办、大数据局联合推出“贵州金融大脑”,成立国内首个打通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互联网数据的中小微企业智能融资撮合平台,提供中小微企业综合评估系统、融资撮合、智能监管等功能。
据悉,利用“百度大脑”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贵州金融大脑”可以提取多个数据维度的信息,并在机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画像和综合评估报告,精准评估企业信贷风险,同时采集分析数个日常生活信息指标,进行贷后风险预测和监控。同时,大幅提高金融监管智能化水平,可用于开展区域金融监管监测的全新探索。
而在阿里巴巴方面,通过蚂蚁金服,其布局速度亦走在行业前列。今年4月份至今,阿里巴巴已与北京、广州、西安、天津等至少7家金融局(办)达成合作,装备“蚂蚁风险大脑”,提升科技监管能力,防范涉众金融风险。目前,更多地方监管部门也在密集考察、调研中。
据悉,“蚂蚁风险大脑”可以根据金融风险特征及各地方监管机构提供的专家经验建立风险模型,从企业股权、工商合规、产品经营、舆情分析、负面涉诉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计算出相关从业金融机构的非法金融风险、业务风险及合规风险,实现风险定性后,为监管部门提供处置依据。
腾讯则在2017年底与深圳市金融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基于深圳地区的金融安全大数据监管平台,通过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监测预警,助力地方金融监管,保障金融业务安全,防控金融风险。
资料显示,腾讯安全自研的金融安全大数据监管平台——灵鲲,在落地深圳示范点之后的100天内,政企协作效应明显,先后预警两批共22家金融风险公司,其中一家已经立案,一家提交国家处非联办发出预警。除此之外,该平台目前已经实现深圳当地金融机构全覆盖,预判准确率95%以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互联网公司为何热衷参与科技监管?
为何互联网公司会频频与监管部门合作推动监管科技发展?近日京东金融研究院发布的《Suptech:监管科技在监管端的运用》中指出,金融监管机构除了自身加强技术研发之外,也在寻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合作的研发模式。
报告认为,这种合作的模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研发成本,同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被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因为“在与被监管机构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地、及时地进行相应指导,帮助其做好合规端的监管科技建设”。
同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公司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将有助于其在金融机构大规模的科技升级中获取更多的业务机遇。目前,主流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都在大幅提升科技投入,这对转型金融科技的互联网公司具有很大吸引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各地监管部门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地域性将被抹平,各地风险防范经验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共享,这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