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当前一些“壳股”而言不亚于一场强烈地震。
今年以来,ST和*ST类上市公司股价一跌再跌,87家公司中,仅有5家股价上涨,超70家跌幅超过20%。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壳股”的流动性面临枯竭,往年屡见不鲜的重组概念炒作已然偃旗息鼓。
流动性面临枯竭
此前A股的退市制度,存在指标较为单一、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例如,退市指标主要看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符合“连续一个月股价低于1元”指标的个股数量过于稀少,导致A股退市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截至3月,A股累计退市上市公司为95家,平均每年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足4家,退市率不足0.2%,远低于美国股市8%-10%的退市率。
因此,A股市场上频频上演“不死鸟”的怪象。3月中国证监会就退市制度征求公众意见,表示在完善重大违法行为退市制度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决定》完善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主要情形,公众健康安全重大违法的退市案例或难以避免;强化了证券交易所退市制度实施主体责任、落实相关主体责任。
在监管层不断重拳出击背景下,87家ST和*ST类上市公司今年的表现在意料之中,往年被热炒的这些公司不仅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更重要的是流动性面临枯竭。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有5家ST和*ST类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上涨,超70家跌幅超过20%,其中有30家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ST富空、*ST保千、*ST天马、*ST天马等6家公司股价直接跌去八成多。
流动性方面,投资者开始对ST和*ST类上市公司“用脚投票”。7月以来,在剔除14只因停牌而无成交数据的公司后,73家公司中,37家公司日均成交额低于1000万元,占比过半。*ST凯迪7月2日复牌之后已连续23个跌停,7月以来日均成交额仅84万元;ST仰帆日均成交额仅145万元;ST山水日均成交额为203万元。毫无疑问,这些“壳股”或准退市股的流动性已经枯竭。
对此,赛亚资本董事长罗伟冬表示,退市新规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势必打击多年来形成的“炒差”风气。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壳公司价值弱化
多年来投机资金偏爱炒作ST类等壳公司,根本原因在于,在难以退市背景下,往往会出现一些重组预期乃至退市后的重新上市,壳价值被资金看中。近几年来,不少公司被借壳之后,股价炒出天价。
2016年12月初,停牌长达6个月的*ST天仪发布重组草案,将以发行股份方式以43亿元购买贝瑞和康100%股份。在公布重组方案后,*ST天仪复盘连续10个交易日涨停;2017年2月,顺丰控股顺利借壳鼎泰新材上市,而早在2016年5月鼎泰新材刚披露顺丰拟借壳开始,股价就一路飙升,直到正式借壳后,期间其股价一度涨幅超过350%。
正是看到“壳股”的潜在价值,一些壳股公司每到年底就会拼命“保壳”:卖房保壳、卖地保壳或依靠政府补贴保壳等手法屡见不鲜。不过,随着监管层重拳出击,退市风险越来越高,壳公司价值大大弱化。
川财证券分析师邓利军认为,退市新规在完善重大违法行为退市制度的同时,明确对于应当退市的公司,必须按照“出现一家、退市一家”的原则,坚决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意味着将进一步加大对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僵尸企业”等符合退市财务指标企业的退市执行力度,以往通过财务报表包装留在A股市场的ST或是*ST企业,以及处于暂停上市阶段谋求恢复上市企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正如深圳一位私募人士所言,过去支撑这些“壳股”的是重组或重新上市的预期。“对于这些有可能退市的‘壳股’,大量投机资金蜂拥而入,机构、散户都在赌预期。一旦没了预期,没了资金参与,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多年来投机风气盛行,有一个基础:股票市场‘刚兑’。因为股票不会退市,怎么炒作都没问题,只要不退市,搞个重组方案就可继续爆炒推高股价。”罗伟冬说,近年来很多准退市股票令重仓机构“踩雷”,理性投资者不应参与准退市股炒作。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A股退市“常态化”
东方财富证券指出,此次证监会修改完善退市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力度解决A股退市难顽疾,明确落实监管责任,将进一步遏制资金对绩差股炒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价值投资理念深入。
事实上,A股退市“常态化”初显端倪。2016年只有退市博元,2017年则有5家退市,除3家是因合并换股退市外,另外两家为欣泰退、新都退。2018年退市个股数量继续增多,已有退市昆机、退市吉恩及烯碳退,*金亚、*ST百特也处于退市程序。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表示,一直以来,A股市场退市率低,不足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十分之一;ST公司中不乏通过借壳上市或资产置换、获取非经常性收益等方式实现摘帽者。短期来看,部分存在影响公共安全或者公众健康安全行为的上市公司面临较大调整压力。长期来看,退市制度改革有利于资本市场发挥优胜劣汰作用,长线资金将向绩优股集中,从而推动A股市场结构优化。
“不过,随着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机构投资者比重不断加大,重组概念炒作应该趋向式微。”罗伟冬说。
民生证券表示,此次证监会对退市制度的修改完善,对于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塑造理性投资文化,形成优胜劣汰的良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有关重大违法公司,特别是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坚决依法实施强制退市。
瑞峰资产总经理叶瑞尧说:“中小投资者应该认真研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了解经营状况,对业绩不良、股票大幅质押以及讲故事、画馅饼、无实际发展前景的企业坚决回避。”
有分析指出,长期来看,退市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将受到打击,价值投资理念将进一步得到认同,这些都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从而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退市阵营日渐扩充
A股上市公司退市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以来已有5家上市公司退市或确定退市。在从目前上市公司退市的原因来看,不仅有因财务数据不达标而退市,也有因重大违法行为而退市。此外,还有多家公司面临退市风险。
5家公司退市
5月22日,上交所宣布*ST吉恩、*ST昆机因业绩连续多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被退市。将业绩连续多年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公司予以退市,是退市制度的主要情形之一,*ST吉恩和*ST昆机触及《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多项财务退市指标。
*ST吉恩在连续3年净利润亏损之后,2017年度净利润和期末净资产均为负值,且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与*ST吉恩类似,*ST昆机因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亏损,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17年5月23日,因连续3年亏损,公司股票被实施暂停上市。今年5月15日,上交所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召开上市委员会审核会议,经参会委员审议,一致表决同意*ST昆机股票终止上市。
而作为2018年度深交所首家被强制终止上市的公司,*ST烯碳同样是因为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面临退市。
除前述3家因触发财务退市指标的公司,今年以来还有*金亚和*ST百特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被强制退市。深交所信息显示,2016年8月22日,中国证监会对*金亚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等违法行为立案调查。根据中国证监会稽查局《关于通报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情况的函》,已查实金亚科技在IPO申报材料中虚增2008年、2009年1月至6月营业收入,占当期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47.49%、68.97%;虚增2008年、2009年1月至6月利润,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5.96%、109.33%。
此外,*ST百特也正处于退市过程中。深交所信息显示,2017年4月6日,中国证监会对*ST百特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行为立案调查。根据中国证监会稽查局《关于通报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犯罪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情况的函》,稽查局经查,雅百特在2015年虚增当期营业收入及利润,雅百特这些行为涉嫌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多家公司存退市风险
除上述5家公司外,多家公司因财务数据不达标或有重大违法行为面临退市风险。
8月1日,*ST毅达公告称,由于公司2017年年报未能获得第六届董事会审议通过,导致公司不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公司股票已于5月2日起停牌,此后两个月内公司仍无法披露定期报告,根据上市规则相关规定,自7月2日复牌之日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与*ST毅达类似,*ST康达同样因无法披露定期报告而面临退市风险。
*ST华泽8月1日公告收到深交所问询函。深交所要求*ST华泽逐项说明公司股票存在哪些终止上市风险,并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制定化解股票退市风险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同时,深交所表示:“你公司2015年、2016年、2017年的财务会计报告分别被出具了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意味着你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和财务信息是不可信的,投资者也丧失了赖以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和基础。”
此外,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近期的公告发现,还有多家公司因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都可能面临退市风险。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的退市高压下,应避免投资这类高风险个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豪赌“咸鱼翻身”得不偿失
投资ST等绩差股无疑是一场豪赌,一夜暴富的另一头往往是血本无归,期盼着“咸鱼翻身”更多时候其实得不偿失。
正在热映的电影《西虹市首富》中的主角“王多鱼”苦恼钱太多,望着绿油油的垃圾股,他就一句话:“炒股就得保守点,那几只冒绿光的,统统买进!”更是不顾女秘书提醒:“那些都是夕阳产业,随时都有可能被强制退出。”
听了提醒的“王多鱼”立即“恍然大悟”:“听见没有,再不买就买不着啦。快、快,跑步前进。”
可电影就是电影,股民没有“花钱真是好烦恼”的难题,买了绩差股可就真的砸手里了,尤其是在绩差股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当下。
此前一位专注于买ST股赌重组预期的私募人士坦言,“这个钱很难赚。”他此前买了ST股后常常是吃不好睡不香,整日提心吊胆,时刻盯着盘面异动,还要经常搜集有关重组的信息,可谓苦不堪言。
市场中部分机构和散户对绩差股的追捧,无疑是A股过去多年形成的“陋习”。毕竟这是一个“难进也难出”的市场,A股上的“不死鸟”更是频频出没,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稀缺资源,绩优股可以炒业绩,绩差股就炒重组、炒故事,而绩差股一旦“咸鱼翻身”,带来的一夜暴富案例更是不断撩拨更多资金参与其中。
近年来监管层不断推出重磅举措,就是为了让“不死鸟”正常有序退出市场。7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退市新规,上市公司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严格依法作出暂停、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7月29日,深交所表态,要严把退市制度执行关,特别是对于严重危害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违法公司,坚决做到“出现一家、退市一家”,不姑息,零容忍,净化市场环境,维护退市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监管层的努力下,从2016年全年1家公司退市到2017年2家退市,再到2018年前7个月即明确5家上市公司退市,退市制度正在常态化,“零容忍”成为现实。
退市制度完善之后,A股“壳资源”价值将进一步压缩,业绩料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估值的最重要因素。一些业绩差且主营业务没有发展前景的小公司将逐步被边缘化。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执意要去投资绩差股、拟退市股的资金而言,无疑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豪赌。当前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不同以往,执意的豪赌带来的只能是“全损”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