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

一路向西│重庆、成都、西安谁会跑得更快?

2018-07-27 14:27
每日经济新闻

中欧自贸区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对“西三角”三大核心城市——重庆、成都、西安而言,无疑是个重要机遇。对欧开放,谁最有机会上位?

站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风口”,中国内陆城市正一路向西,走向对欧开放前沿。

其中,“西三角”三大核心城市——重庆、成都、西安,因为与欧洲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尤其引人关注,也难免被拿来比较。

不久前,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落幕,又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中欧将以实际行动推动自由贸易,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并在此基础上将中欧自贸区提上议事日程。

其实,中欧自贸区的设想从2013年就开始提出,但一直没什么进展。虽然离真正建立尚无时间表,但在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背景下,中欧不断深化合作已成共识。

要想抢占先机,就要提前布局。在这轮对欧开放的城市PK中,重庆、成都、西安,谁能抢占C位?

通道建设,谁优势更大?

谈到中欧合作,就不得不提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国际班列。

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主通道,班列西线、中线、东线分别从新疆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出境,通达欧洲各国。

这项围绕“一带一路”开展的最具“能见度”的合作,正是重庆“首创”。公开数据显示,“渝新欧”班列自2011年开通以来,开行密度从每周1班逐步增加到每天双向对开,2017年开行663班,2018年将突破1000班。

不过,重庆的领跑优势正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是成都,在开行班列上已赶超重庆。2017年,蓉欧快铁开行1012列,占全年开行国际班列总数近1/4。现在,每天从成都至欧洲间往返的班列不少于3列。

而从西安开出的“长安号”,虽然此前动静不大,但2018年也迎来全面爆发,大有逆袭之势。今年上半年,“长安号”已开行545列,今年的目标更直指1000列。

铁路运力毕竟有限,对于空中的争夺,各方更是虎视眈眈。目前,三个城市都相继获批临空经济示范区,在航空物流建设上持续发力。

从旅客吞吐量和国际(地区)航线来看,想要打造面向欧洲的国际枢纽城市,成都显然更具优势。

2017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逾49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万吨。而在重庆和西安,2017年旅客吞吐量分别是3966万人次和4185.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则分别为36.9万吨和26万吨。

目前,成都机场通航国际(地区)航线达109条,将重庆72条、西安57条远远甩在身后。目前,成都已先后开通直飞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捷克布拉格、西班牙马德里、瑞士苏黎世、英国伦敦,以及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等10条定期直飞欧洲往返客运航线,是中西部地区通达欧洲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

此外,天府国际机场一旦建成,成都将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吞吐量势必再上一个台阶。重庆跟西安想要追上,短期来看有点困难了。

不过,重庆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内河航运最大港口,这一优势也是成都和西安无法比拟的。

对外经济,谁吸力更强?

讨论一个城市的对外经济吸引力,进出口数据、外商投资额及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是最直接的风向标。那么,三个城市又表现如何?

先看过去一年的数据:

重庆: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508.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重庆与欧洲进出口总额906.56亿元,增长17.7%。

成都: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941.8亿元,增长45.4%。其中,成都与欧洲进出口总额741.9亿元,增长59.8%。

西安: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545.42亿元,增长39.1%。与欧洲进出口数据暂未公布。

作为直辖市,重庆进出口总额比成都略胜一筹,将近西安的两倍。但考虑到人口基数和辖区面积,重庆并不占优势。此外,从增速看,相比成都和西安,重庆仅为个位数,成都想要超过重庆,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拉动贸易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往往是主力之一。这也反映出城市营商环境和产业配套的优劣。在这方面,成都整体表现更为突出,西安虽然规模较小,但增速也相当瞩目,重庆则稍显后劲不足。

重庆:2017年全市新签订外资项目238个,比上年增长6.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1.83亿美元,下降10.2%,列全国第九,中西部第一。

成都: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72家,增长72.9%。利用外资实际到位100.4亿美元,增长16.5%。

西安: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3个,增长98.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07亿元,增长17.8%。

而在世界500强企业这个指标上,最新数据显示,共有28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与重庆旗鼓相当;西安稍逊一筹,不过也达到203家。

产业对接,谁动作更快?

事实上,对于对欧开放这块大蛋糕,三个城市都在暗自较劲。

例如,去年底,西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大西安国际化进程的决定”,悄然提出新的城市定位——建立引领“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重庆也在转向。今年6月,已经举办20年的中国(重庆)国际暨全球采购会(简称“渝洽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西部国际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一字之变,彰显的其实是重庆抢占内陆开放高地的考量。

再看成都。今年6月2日,成都召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对外开放大会,提出“要高水平规划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建设泛欧泛亚、向西向南开放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全面提升成都在全国开放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同时,成都还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对如何实现目标制定了详细“路线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位于成都自贸试验区的“中国-欧洲中心”启动运行,成为首个由地方搭建、并得到国家部委和欧盟大力支持的对欧合作平台。有了平台,自然会让产业对接更加便利。

而在产业体系上,众所周知,电子制造和和汽车产业是重庆两大“引擎”。自2017年以来,重庆开始着重强调,围绕支柱产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发力。

成都则提出,要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三个万亿级产业。其中,汽车产业、航空航天是重点领域。

西安也明确表示,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业三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其中也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航空制造为主。

不难看出,三个城市在产业规划上都存在一定同质化。在此前发表的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提出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向:“继续拓展汽车、工业能效、造船、原材料和中小企业政策等领域合作,并强调在标准化和数字经济转型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重要性。”

方向已经有了,究竟谁能突围,就看谁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责任编辑:郭俊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