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财富网评:去杠杆,莫以“身份”不同而厚此薄彼

2018-07-12 17:35 原创
中国财富网.谭树森

中国财富网讯(谭树森)“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这句名言形象道出了杠杆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杠杆一词被引入到经济金融领域。加杠杆通常是指通过负债的方式调动更多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回报。

2008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而到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70万亿元。随着货币扩张的步伐,加杠杆成为企业界时髦的选择。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当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飙升到160%以上,去杠杆或者说降杠杆就成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杠杆率问题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些质量不高、活力不强的国有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占据大量信贷资源,导致国有企业的整体杠杆率居高不下。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统计,在我国的企业债务中,国有企业占比约为65%。

安信证券高善文等人的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以来,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在增加,而非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一直在下降。

因此,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过高,尤其是国企杠杆率过高,是中国债务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去杠杆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民营企业率先遇到了抽贷、断贷等窘境,资金链紧张,其发行的信用债也面临违约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局部的流动性危机。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们要把这些精神和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去杠杆或者说降杠杆是一个总量目标,表面上看无论去谁的杠杆,只要债务规模有所下降就算见到成效。在国有企业杠杆率明显较高的情况下,切实降低国企尤其是僵尸企业的负债,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我们要正视一个现实,就是国有企业贷款存在所谓“隐性担保”的问题,加之企业扩张规模的冲动,国有企业去杠杆工作不会一蹴而就。但是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推动解决,去杠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一起成为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中,去杠杆工作切不可出现因“身份”差异而厚此薄彼的现象。

责任编辑:郝梦圆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