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华工科技子公司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表示,10G光芯片将于今年量产,25G光芯片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
近日5G标准化落地,国内5G建设如火如荼。7月3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上市公司华工科技,探访公司光通信板块业务发展情况,了解公司在5G建设进程中的布局。
5G催生高速光模块需求
洁净无尘的车间里,工人们忙碌地组装器件,一个个光模块在生产线上进行测试,一片繁忙但有条不紊的景象,这就是华工科技旗下子公司华工正源生产车间的日常工作景况。
据公司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这里目前生产的是4G用的光模块,且出货量占国内首位,也有少量的5G光模块出库,该厂区生产的光模块中仅无线产品供货量就占到了全球的28%。
作为湖北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的华工科技,其光通信板块进程提速,特别是作为上市公司在5G通信领域先行者的子公司华工正源是国内三大光器件制造商之一,主要客户为全球主流通信设备商。
“5G更注重于万物互联,这也将推动光模块的需求量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高速光模块市场,给专注于光通信领域的华工正源带来了机遇。”华工正源总经理胡长飞如是说。
“万物互联”通俗来讲,5G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支持的用户连接数增长到100万用户/平方公里,能接入包括通信、物联网、智能穿戴等多达数十个应用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到5G网络普及时,几十部高清电影只需1秒至2秒就能下载到手机;我们甚至可以用VR观看世界杯等比赛,用户体验度更高;一家无人工厂可以同时控制7台或8台机器人进行生产;无人驾驶汽车通过高速网络可以更加安全平稳……
5G网络将会为用户提供10倍于4G网络的带宽,并且连接着海量的物联网终端。这就对5G低延时、高速率、连接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承载超大带宽,基站的数量会是4G时代的1.5倍至2倍。据不完全统计,预计5G全覆盖后更新和新建基站数量约为900万个。而5G基站无论采取更新还是新建的方式,都将刺激光模块的市场需求。此外,随着5G流量爆发,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建设对光模块的需求也将增加,高速光模块产品在数据中心领域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个大型数据中心,需要10万个以上的高速光模块产品,目前,全球布局云计算的主流企业包括谷歌、亚马逊、微软、阿里、华为,业界称为云计算“五朵云”。而华工正源目前已成为阿里、华为的供应商,有望加强与另“三朵云”的联系,未来,华工正源将加大市场资源配置,助力大数据云计算。
“华工正源已有生产4G光模块的基础,在备战5G的关键时刻,我们已经走在前列,目前5G的光模块已有出货,到明年上半年会加大供货量,预计2021年将达到供货高峰。”胡长飞如是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布局云岭光电确保供应链安全
5G时代,光通信速率将提升到25G,数据通信市场100G光模块需求在不断增长,采用的是4*25G芯片,未来主流产品将是25G高速光芯片。而目前5G参与测试的公司都面临着高速芯片研发滞后的痛点。
“芯片是光通信设备的心脏,掌握了核心芯片技术有利于厂商在新一代网络发展中占据先机,布局高速芯片也是基于保障华工科技前端供应链的安全,这也是公司全局的战略性考量。”华工科技董事会秘书刘含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也曾经担任过华工正源董事长。
事实上,高端芯片突破瓶颈后可以把控华工科技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公司也将在5G时代甚至6G、7G时代形成竞争优势。正是出于此种战略考量,云岭光电自此诞生。
2017年12月25日,华工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华工投资与多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云岭光电,主要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和探测器的设计、生产、封装和销售。
云岭光电注册资本为1.38亿元,华工投资现金出资达6000万元,占总股本的43.56%。而在2018年5月16日,华工科技在光谷联交所公开挂牌出售华工正源芯片及TO封装设备,20个交易日后,云岭光电成为唯一接盘企业。华工正源将具有完整芯片生产部门及专有技术等相关资产剥离注入云岭光电,使云岭光电能够快速投入研发,这无疑是公司对云岭光电的大力支持和保驾护航。
而对于云岭光电的诞生,胡长飞表示:“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时间紧迫,要赶在5G正式商用之前做好一切准备,那么就要以‘光’的速度研发出支持5G的高速芯片,抢占5G‘风口’。云岭光电做芯片的成本要降低20%-30%,这将提升光模块产品的毛利率。”
值得关注的是,云岭光电研发团队主要来自于国外光通信巨头企业,积累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电子集成芯片的研发经验和大规模生产的丰富经验,将助力国产芯片的技术突破。而从国外引进的顶尖人才,也符合华工科技一直以来“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思想。
“有了云岭光电芯片的技术支撑,华工正源已经实现了从光芯片到封装到器件到模块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光芯片的研发进度也已赶上国际水平。”胡长飞表示,10G光芯片将于今年量产,25G光芯片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