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7月初的浙江余杭,进入烈日笼罩的盛夏,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余杭开发区”),此时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火热时期。
凭借有利的区位条件、相关政策推动和龙头企业领跑,余杭在新一轮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位列77位,比前一年上升48位。
未来,如何促进创新发展、人才集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保持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转型发展的关键。
探索多维度服务模式
2015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将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区整合,逐步形成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如今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保持原有布艺家纺产业、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正在大力推动健康医疗、智能装备、绿色环保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的表现尤为瞩目。
据了解,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面积达到20.76平方公里,目前已聚集研发、生产类大健康领域企业220家,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0家、药品医疗器械批发企业7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0家。
数据显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医药健康产业产生的亩均税收达到51.81万元,亩产增加值186.91万元,远高于整个开发区规上工业的亩均税收和亩产增加值。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尤建浩告诉记者,生物医药产业是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通过推动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发区希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城。
由纯粹的招商引资转为多维度服务模式,政府职能的优化调整,也是开发区产业不断发展升级和企业产值日益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创业创新局副局长王超告诉记者,开发区正着力优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中翰盛泰“浙江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监管服务平台”就是由开发区出资,浙江、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打造的。作为华东地区唯一集国检、海关一体化监管的平台,它能够较好地解决生物制品过境难、过境慢的问题,2017年已经服务客户57家。
同时,开发区在投融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设有“助保贷”、风险池基金等各种投融资渠道。
构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目前,余杭开发区正在围绕健康医药产业逐步构建一条“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在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发展下,推动成长性企业增速发展和初创型企业跨越发展。
在余杭开发区,贝达药业就是这样一家龙头企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贝达时看到,药品生产的流水线从制药生产到包装运输,整个生产环节仅需少数工作人员在旁做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
创新研发是发展生物制药产业的核心。2017年初,贝达启动了一个生物医药的众创空间贝达梦工场。董事长丁列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贝达梦工场在帮助创业者及科研人员实现创业梦想的同时,也可以为贝达提供更好的科研保障和技术来源。
在园区的另一边,专注于体外诊断的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为初创者打造了医智汇创新工场,为孵化企业提供全要素科研技术平台、生物制品保税查验一体化通关平台和医智捷冷链物流系统,并与上海交大成立了医学诊断技术联合实验室。
公共平台的开放降低了创业成本,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数据显示,整个开发区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1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1家,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共22家。凭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近年来余杭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稳步提升并占据园区总产值的近五分之一。
当然,余杭开发区也面临产业升级后的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创新发展、人才需求、政府扶持力度依然是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是当前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人才问题也是余杭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
王超表示,全国各地的求职人才只要在余杭开发区工作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安家费,并且通过对人才的分级覆盖所有的阶层。余杭一方面会抓住本地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引进各地的人才。通过人才落户、人才公寓、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真正实现将人才留住。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