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0年来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作,成为我国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阵地。资料图片
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工作重点之一,图为各语种相关作品。资料图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40周年。40年来,这家与改革开放同步的出版机构不忘初心,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证明了这个论断的真理性。作为一家学术出版机构,成立于1978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改革开放同行,用2万余种图书见证并记录着时代风云与社会变革。40年深耕细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出版阵地、哲学社会科学出版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国家高端智库成果的发布平台、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主力军。“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说。
1978年6月,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成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中华大地的时刻,这家初出茅庐的出版社集中出版了中国最负盛名的一批学术大师经由一段时间的沉寂而后厚积薄发的名作,如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于光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钱锺书《石语》、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费孝通《中国绅士》、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吕叔湘文集、顾颉刚文集……在那个历史转折期,这批作品成为无数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吸收新知、启迪思想的养料,动辄数十万册的销量造就了中国学术出版在新时期第一个繁荣期。“这批作者层次很高,奠定了我们社学术出版的基础,也奠定了我们社在全国出版界的学术地位。”赵剑英说。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在这个哲学社会科学专业传播平台上继往开来,续写新的篇章。
有趣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提高生产率》,这本定价0.2元的小书在1978年9月第一次发行时就达到了10万册。“从这些书的发行量里也不难看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渴望了解世界、渴望发展生产力的迫切愿望。我们社的图书恰好满足了这样的时代要求。”中国社科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王斌说。
从那时起,用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发时代先声就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特色。肇始于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两卷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集》收集整理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中的重要理论文章,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鼓与呼。
20世纪90年代,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社科出版社出版了刘国光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深入探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理论支撑。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日益引起国际重视,社科出版社推出了蔡昉的《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阵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汇聚着一大批学有专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这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从建社初期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一大批学术质量上乘的理论研究著作,在赢得诸如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同时,也为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
擅长围绕时代主题出版图书是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另一个“看家本领”。历时10年、汇聚300多位专家、总字数达1900万字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被誉为“国内唯一系统完整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史的大型丛书”,“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其中一些著作是对学科创建具有创新性开拓意义,如马大正的《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是新时期我国第一部从学术史的视角认识中国边疆研究的权威著作。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并称近世“三大显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考古和研究的深入,“三大显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丛书”中的《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即将出版)对于传统文史学科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丛书”中的《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被誉为树立中国经济学话语权的大作,作者张卓元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亲历者。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亲身经历了中国经济的探索过程。作者认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许多艰辛论证、理论争鸣、思想碰撞。2012年由《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而补充修订的《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成为中国经济学学术史上的经典。
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
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扩大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社科出版社的另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围绕改革开放、中国道路、中国发展和中国当前改革问题,社科出版社组织策划了一批有助于海外读者了解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著作。如“理解中国”丛书,2014年该丛书推出以来,中文版已出版15种。《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中国的民主道路》《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在海外引发强烈反响。其中,《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英文电子版在斯普林格数据库上线半年点击量为2880次(国外学术类电子书的点击量一般是1600次/年)。该丛书的英文、韩文、日文、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版已陆续出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教授艾诗表示,西方学术界对中国的关注不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而且正在慢慢扩展至更多领域,“理解中国”丛书以专家知识与有益视角帮助海外读者理解中国。
“中国制度”丛书已出版有《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法律制度》《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基本分配制度》《中国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等。赵剑英说:“这套丛书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基本内容、内在逻辑、特点和优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从我对国外的了解看,迄今为止,国外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治理和制度体系。将中国制度体系梳理清楚,这不仅是学术界、理论界的重要任务,也是出版界的重要职责。”赵剑英认为,把“主题出版”“精品出版”与“走出去”出版三者统一起来是一条成功的路子,“只有三者统一起来,才会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主题重大、质量上乘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图书在国内外赢得了高度赞誉。2017年底南京大学发布的“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显示,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在影响力评价涉及的21个学科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12个学科位居前三强,综合学术影响力全国最高。另据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图书入藏海外图书馆数量最多,近年达1800余种,海外影响力位居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展望未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前景光明。“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大众化的战略,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我们的贡献。”赵剑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