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
“中国是渣打最重要的战略性市场,渣打对中国市场具有长期承诺,也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总裁张晓蕾说,渣打的经营策略就是将业务重心放在既符合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又是自身具备优势的领域。
不仅仅是渣打,在新一轮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中,外资金融机构正敏锐地捕捉商机,深度挖掘政策红利,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金融机构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练就过硬本领,同台竞技已不再恐“狼”。
外资新机遇:布局下一轮发展
面对新一轮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外资银行频频出招。据中国银保监会透露,近期已有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的商业银行表达了在上海等地新设机构或增持股权的意向。
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廖宜建看来,中国市场既具备了很多新兴市场的共性,也有其显著的特色。中国本地市场的庞大容量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令很多国家望尘莫及。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快速演进,尤其是对新技术的热衷度,也在全球范围屈指可数。而最令市场参与者鼓舞的就是,决策层推进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的决心,以及稳步推出的各项配套措施。
事实上,几十年来,无论是外资银行在中国自身的发展还是与中资银行的合作,都体现出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无限憧憬,也为我国银行业带来许多新鲜“血液”。
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自此我国有了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但30多年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一直都被形容为“狼来了”。
“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WTO后积极入华布局,期望利用先进技术与理念的比较优势,迅速扩展市场经营业务,赚得高于母国市场的利润。”民生证券分析师李峰称。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看来,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挑战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金融是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并不是‘开门’之后就可以做。二是从前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网络’支撑,外资银行在进入当地市场后,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分行,而只在大城市开一两家分行,开展业务是比较困难的。”
如今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经营上的限制已经基本消除。中银国际证券报告显示,从业务限制来看,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基础业务牌照上的差别已经微乎其微,外资银行除了在债券业务方面依然受限,其他业务基本已经完全放开。
事实上,在过去10多年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形态。《2017·径山报告》指出,我国的第一家村镇银行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设立的,无抵押信用贷款也是渣打银行2006年首次开展的。外资银行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风险定价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为我国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另外,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我国已有外资银行法人机构39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13家,较2002年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13%;总资产从2002年年末的3000多亿元增加到2017年年末的3.2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2017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相当于2002年的10倍。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也在通过加快设立新网点等方式增强自身竞争力,缩小与中资银行的差距。以汇丰银行为例,目前汇丰已经是内地服务网点最多、地域覆盖最广的外资银行,通过在50多个城市设立的170多个网点,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国际化银行服务。汇丰中国的员工规模也已发展到7000多人,与2007年本地注册时相比,翻了一番。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数十年,本地注册的10年多正是外资银行砥砺奋进的黄金期,折射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给外资银行发展提供的巨大机遇。”廖宜建表示,中国是汇丰集团的策略性市场。2007年本地注册以来,汇丰积极参与并支持内地金融改革和开放、持续扩展业务范围、增设服务网点、培养本地人才,在实现规模和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利用集团的全球网络优势和跨境服务专长,支持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对中资银行没有产生很大冲击,反而与中国银行业共同发展和成长,共享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诸多业内专家认为,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产品设计和合规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无论是合资方式下的业务合作,亦或是纯外资经营带来的“鲶鱼效应”,都有助于中资银行提升短板。
民生证券分析师李锋表示,从业务发展看,一方面,中资银行经过股改、上市、“引资、引智、引制”和10来年的磨炼,竞争力已不可同日而语,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即便放开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至少在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这个层面,中资银行主观上是不惧怕竞争的。客观上,中资银行在网点布局、服务创新、客户培育上也耕作了较长时间,在本土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金融业对外开放也可以优化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结构,有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吸引外资银行进入还有利于拓展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另外,有助于构建新的市场竞争机制,银行业是竞争性的服务业,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提高中资银行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未来金融开放料带来新一轮的金融创新。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整体来看,外资银行进入短期内会分走中国金融业的一部分利润,但如果“蛋糕”做大,同时带动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中国银行业未必是坏事。
从长远来看,开放带来的红利是明确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外资银行的介入会增强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一方面增加了多样性的金融机构,可以促进市场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和比较优势值得中资银行学习,有助于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步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
同台竞技:“与狼共舞”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资银行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
在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18年度“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银行中有4家是中国的银行,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
除了与外资银行在国内市场竞争以外,中资银行也具备了与之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的实力。全球排名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其董事长易会满曾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进境外机构的本土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同时,也会进一步推动从外延式的抢滩试点、增强布局向内涵式的精耕细作转变。
另外,从国内市场看,中资银行相较外资银行也有很大优势。曾刚认为:“一是中资银行对本土经济更为了解,有助于根据客户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二是中资银行有网点和客户优势。三是中资银行有资本金优势,国内银行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更多一些。”
事实上,对于部分中小中资银行而言,自身的不断强大也有外资银行参股的“功劳”。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随后采取了一系列自主开放的措施。由此开始,外资银行开始以战略合作者的身份参股中资银行。
2005-2007年,外资银行投资中资银行掀起了一轮浪潮。彼时,正处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和中国银行业的黄金时期,且一些被外资银行注资的中资银行也正处于上市前期。另外,内地部分银行开始在香港陆续上市,也为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创造了条件。因此,无论是从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来看,出于获利以及开拓中国市场的目的,外资银行都开始参股中资银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自2004年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获得交通银行19.9%的股份后,一批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始入股中资银行,尤其是积极参与了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如美国银行入股中国建设银行、瑞银集团入股中国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外资银行入股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入股广发银行、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入股南京银行等。”
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外资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及股权架构管理方面都非常有经验,整个经营风格相对稳健。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引进外部活水,中国金融体系整体环境将会更好,对改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有帮助。”
比如,自2005年正式与法国巴黎银行签署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和业务合作协议以来,南京银行在公司治理、金融市场、消费金融、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与法巴开展广泛合作,学习和借鉴法国巴黎银行有益的行业经验与先进管理技术,不断拓展经营新理念、发展新思路、管理新视角。
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事实上也为中资银行带去了新的“血液”和理念。2008年12月20日,厦门银行成功引进台湾富邦金控的全资子公司——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作为战略股东,这是台湾金融机构借道第三地投资大陆商业银行的首例。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进战略股东后,厦门银行很快就成立了大陆银行业首个“台商业务部”,针对性开发适应台商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推出了“两岸通”人民币/美元速汇业务等特色产品。
与此同时,引入外资也会增加中资银行的资本实力,推进其上市。以北京银行为例,引入荷兰ING集团后,北京银行更加主动规范地对财务报告、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等内容进行公开披露,促进合法合规经营,有力推进了北京银行的上市进程。2007年在A股上市后,北京银行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股权结构科学、治理架构完善、基础制度完备、制衡机制有效、信息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
如今对于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正在逐步放开。李峰强调,目前在上市银行中,有7家上市银行在前十大股东有外资机构,其中包括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当前外资的战略意愿更多集中在了中小城商行上,比如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外资,上海银行与宁波银行的第二大股东为外资。可以预见,随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放开,中小行将迎来外资入股的高潮。
开放下一站:金融改变世界
金融对外开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不仅包含着“引进来”,也包含着“走出去”。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利用好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挖掘外资机构的特色金融服务,实现“以外促内”,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中资银行与境外一流国际银行相比,主要是在宏观层面未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考验,在精细化经营、风险管理、合规经营、信息系统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王刚认为,从未来看,一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向境外一流银行学习,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国际金融市场运行规律;二是打造专业化、高水平、协调配合的国际运作板块和团队;三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四是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能力;五是夯实守法合规理念,服从母国和东道国金融监管。
“对外资银行而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中资银行合作。”某外资银行相关人士称,监管方面也可以引导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寻找合作机会,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等方面。
另外,廖宜建表示,未来还可以在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首先,双向开放将继续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市场的双向开放,既包括为政府、企业和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境内融资渠道和投资产品选择,也包括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海外投资渠道及产品。在双向开放过程中,境内市场参与者也在不断地学习国际同行的经验,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其次,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关键所在。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了显著进展。资本项目开放将成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主要动力。当然,资本项目开放需要循序渐进,配合市场发展稳步开放,同时加强监管,防范金融及相关风险,并增强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此外还要丰富相关产品品种,加强国内市场深度。
最后,继续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亮点之一。债券市场是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境外成熟市场中,债券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股票市场,健全的债券市场同时还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从政策建议的角度看,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产品、提高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在岸债券比例,可以成为债市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步骤。此外,解决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分割问题,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债券市场整体的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