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分别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证监会关于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新格局的消息。《中国证券报》刊文称,证监会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助力落实好“六稳”“六保”任务;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委等各方协作配合,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生态体系,努力形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新格局。《上海证券报》刊文指出,严肃处置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问题方面,证监会主要采取4方面举措,包括:持续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台账,督促企业“清欠解保”;积极推动建立、完善司法制度保障;区分责任主体,落实精准监管。《证券时报》文章指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要把强化公司治理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要从四方面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合力,共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将加大。12日,外汇业务“新政”落地,人民币汇率应声下跌。分析人士认为,政策调整可能进一步弱化人民币汇率单边运行趋势,今后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可能重新加大,但仍有望得到经济基本面支撑,升值过程不会轻易结束。(中国证券报)
炒新变局:快钱难赚,市场降温了。不同于一个半月前,如今的炒新市场热度大大降低。有私募人士坦言,炒新的快钱难赚了,必须“一停二看再出手”,等股票运行一段时间,再寻找合适机会介入优质标的。(中国证券报)
“开门红”突至,基金经理热议金秋行情。10月12日,A股市场赚钱效应持续高涨,各路题材遍地开花。展望第四季度,公募基金普遍认为,在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A股预计呈现震荡向上态势,市场风格会更均衡,看好优质成长股的超跌反弹,科技、医药、消费等领域中长期存在大机遇。(中国证券报)
调仓换股藏玄机,北向资金扫货重点曝光。10月头两个交易日,北向资金已经净流入247.78亿元。由于前期“收成”可观,一些外资机构对A股倾向获利了结。谈及后续布局方向,部分外资机构押注价值回归,也有受访人士表示,持续看好医疗健康板块。(中国证券报)
前三季净增持超7000亿元,海外机构加仓中国债券。今年以来,海外机构增持力度明显提升且逐季加大,前三季度净增持中国债券超700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净增持规模几乎翻番。分析人士认为,从制度便利、中外利差、汇率走势等因素来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预计第四季度海外资金仍将加速流入。(中国证券报)
两市融资余额节后大回流,资金主攻消费电子新能源。截至10月9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报13994.84亿元,较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增加107.37亿元,创8月18日以来的最大单日增量。从资金流向看,当天涨幅靠前的强势板块获融资客重点关注。(上海证券报)
或迎市场情绪拐点,明星基金经理力挺银行股。今年以来一直在坐“冷板凳”的银行板块,凭借低估值和高安全边际,似乎迎来了市场情绪面的拐点,越来越多的机构投研人士开始表达对于银行板块投资价值的看好。近日,管理着数百亿元资金的南方基金明星基金经理茅炜对外直言,目前最看好的行业就是银行。作为被机构投资者冷落已久的行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清晰可见,绝大多数银行股的利润数据真实可信。(上海证券报)
需求旺盛推升煤炭价格,行业整合提速催生新巨头。近期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并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以动力煤为例,近2周动力煤港口价在突破600元/吨大关后继续上涨。有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负责人介绍,10月起公司所有品种煤炭价格均上涨20至30元/吨。受此影响,A股煤炭板块10月12日全线飘红。在此背景下,我国煤炭企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行业有望形成一批新巨头。(上海证券报)
收获“十月惊喜”,机构憧憬四季度行情。A股10月份开门着实火热。大涨之下,乐观情绪再次传染,不少机构对后市看高一线。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德伦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已经进入权益投资的好时代,预计四季度行情会震荡向上。不过,对于四季度布局,机构之间却存在显著分歧,买不买科技股,成为争议的焦点。(证券时报)
让古老的拍卖焕发现代活力。20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以奖励他们改进了拍卖理论和发明新拍卖形式。诺奖近年来频繁地颁给微观经济学领域的成果,今年再度如此。(证券时报)
并购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国联证券国金证券闪电分手。就在市场期待并购方案出炉之时,12日晚间国联证券与国金证券却释放重磅消息:“分手”。按照公告,两家上市券商将于10月13日复牌,并称未来1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此前市场测算,两家上市券商如果合并,市值将达到930亿,有望冲入第一梯队券商。(证券时报)
(谢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