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学者们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
11月12日,“守望初心·文传两岸———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在厦开幕。80多位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作家、学者,以文学议题为纽带进行研讨和采风,以期进一步密切两岸暨港澳文学界的往来互动,推动新时代“海丝”文学研究和创作。
本次文学笔会由中国作家协会港澳台办公室主办,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承办,厦门市文联、厦门市作协协办,将持续至11月15日。
时代赋予作者无限灵感
作为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的重要内容,“光耀海丝·情满中华———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研讨会”于11月12日-13日举行。
研讨会期间,80多位作家、学者,分别就“现实主义创作与时代特征”“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推动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谈及“现实主义创作与时代特征”时,厦门知名作家须一瓜表示,现实生活是最大的“素材库”,这个时代赋予了每位小说家取之不竭的灵感。“只要你接近任何一个人,深入挖掘对方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前提是,你要有发现的眼睛。”
吉林省作协主席、知名作家金仁顺认为,这个时代不缺乏故事,缺少的是剖开生活肌理,从中发掘内核的能力。
另外,金仁顺还认为,精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并不都局限在重大题材和重要问题上,写出更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同样可以成为上乘之作。
要用“同理心”去写作
谈及“海峡两岸暨港澳文学的同质性”,多位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作家,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金仁顺说,她小时候看香港作家张爱玲、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觉得里面的气质与大陆的作品完全不同。看了上海作家王安忆的作品后,觉得他们的文学气质是具有“同质性”的,都是从细微的地方入手,营造出人物凄美哀艳的形象。同时,他们都巧妙地将小人物的故事,置于家国情怀中,立意更高。
台湾作家顾玉玲说,在日常生活及写作中,她经常发现,人和社会的依存是永远的。“在历史中,个人总是受到集体的影响,这让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己本身,一个是被国籍、民族、社团等定义的集体中的个体。”顾玉玲说,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会被这些因素影响,创作出不同观点的作品。
但是,她认为,作家应该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世界,用“同理心”去写作,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会显得不一样。
深化文学交流互鉴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与会作家、学者们,还将走访厦门环岛路溪头下文创村、陈嘉庚纪念馆、翔安澳头文创村等凸显当代文化建设成就的地方,汲取创作素材。同时,他们还将实地参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开元寺、五店市传统街区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共同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丰富史料和动人故事。
据主办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台湾、内地与港澳之间的文学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表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开端,深入挖掘两岸及港澳的“海丝”文化史、文学史,进而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进行对照比较,形成新时代文化文学交流互鉴的新景象。(叶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