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可广场
意大利当地时间2019年8月2日下午4点,由意大利威尼斯市政府、威尼斯文化旅游局、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四川美术学院、德国艺术贸易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通往有趣时代之路”展览,在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开幕。该展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是学院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开展的重点学术交流活动。
开幕式上,展览主办方共同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科学与文化办公室主任Annaluisa Thompson Flores女士,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Giuseppe La Bruna先生,罗马美术学院前院长Gerardo Lo Russo先生,德国学院在威尼斯代表Petra Schäfer女士,德国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院长Bernd Kracke先生,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中意国际主席张修中先生,威尼斯艺术学院美术馆Ferrara女士,威尼斯孔子学院代表Admiral Piero Pellizzari先生,卢浮宫学院代表Christina Ottomeyer-Hervieu博士,德国默克尔总理奖洪堡学者郑璇博士等欧洲文化艺术领域嘉宾以及当地主流媒体记者莅临现场。
开幕式现场
圣马可国家图书馆馆长Dottore Campagnolo先生、德国艺术贸易出版集团董事长Manfred Möller先生、德国学院在威尼斯代表Petra Schäfer女士、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等在开幕式上,先后分别以意、德、英、中等四国语言发表致辞。
其中,Dottore Campagnolo馆长在致辞中提到,“今年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成立550周年,由于四川美术学院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盛名,特邀川美艺术家在馆里的博物馆展厅呈现他们的创作,而且此次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550年来首次为中国艺术家办展。”
开幕式现场
“通往有趣时代之路”展览所在的博物馆展厅天花板壁画,由文艺复兴时期7位重要的威尼斯画派艺术家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共同创作。Manfred Möller董事长认为,“四川美术学院7位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在同一空间中展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作品遥相呼应,从而实现了不同时空中的中西文明对话。”
Manfred Möller董事长致辞
德国学院在威尼斯代表Petra Schäfer女士专门为展览撰写数千字论文,并在开幕式上进行演讲。她以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中国艺术家为例,阐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世界艺术史建构的意义,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新风貌,并结合7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对此次展览主题进行了解读与阐述。
Petra Schäfer女士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在致辞中,首先向到场嘉宾和媒体代表表示感谢,在特别介绍了多元而丰富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风貌之后,指出“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群体在肩负教师和艺术家责任时,秉承着对现实的关注、对生命的赞颂、对当下的反思,不断实现着赓续文脉并砥砺创新的使命”,并强调“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次展览将对彰显弘扬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具有积极意义。”
庞茂琨院长致辞
开幕式上,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先生将参展的《不期而遇》系列3件复制品捐赠给圣马可国家图书馆,馆长Dottore Campagnolo先生接受捐赠并向庞院长表达谢意。
捐赠仪式
四川美术学院针对此次展览,在艺术语言和风格类别上组织了具有代表性的7位教师每人3件艺术创作参展,共计21件纸质的参展作品出自于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庞茂琨教授、张杰教授、焦兴涛教授、陈树忠教授、韦嘉教授、刘海辰讲师以及胡永奇讲师等。这些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大多为此次展览专门创作。一直以来,他们的作品生动多元,立足于本土又面向国际,具有不同向度上的东方精神凝聚力,侧写出新时代中国艺术家文化担当的新风貌。展览受到欧洲媒体的关注,在未开幕前,Zeitkuns、Kunsttermine等报纸便进行了整版报道,Il Gazzettino Venezia、Corriere del Veneto、La Nuova Venezia、Kunsttermine等媒体还将分阶段进行后续报道。
Zeitkuns报纸报道版面
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博物馆展厅内部空间
庞茂琨教授多年来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被赋予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不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他专门创作的《不期而遇》系列作品,通过重读经典和折叠的方法以冲破坚固的绘画语言维度,从线性转变成多维(时空和叙事)交错,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从而被压缩成一个颇具棱镜式的空间叙事。
庞茂琨 《不期而遇之八》 纸上铅笔、色粉、墨水
张杰教授表现的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整体环境生态的关注,从中也涉及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之间不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而是主客同构、心物共生、和谐相融的状态。山水是中国文化精神最有力度的形式表征,他一方面以鲜明的笔触、自由的线条表现对城市变迁的感怀,通过精致的构成与强烈的色彩,将历史与现实等融入日常生活的平静表达中;另一方面,艺术家被山水题材的厚重内涵所吸引,上云端、入山林、观沧海、瞰大地,将自我意识和内心体悟融注于大美山河之中。
张杰 《绿色印记 》 丝网版
焦兴涛教授对雕塑语言中传统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处理,持续保持着关注与思考。此次专门创作的纸质作品《无题》系列中,戏装、刀把、脸谱这些符号化造型,以戏人的灵巧姿态在三维空间力度里演绎着性格的疑惑、角色的压力以及古韵今腔的片断生活。人物塑造的似歌似舞造型可从中国东汉时期的击鼓说唱陶俑中找到相似点,诙谐夸张、专注投入,传承着中国古老戏曲的精神。
焦兴涛 《无题之三》 纸本
陈树中教授将艺术理想完全倾注到了对故乡——东北野草滩的深入体验和表现之中,从而形成了沉稳、笃实、敏锐的性格和气质,以及质朴、凝重、饱满的画风。陈树中农村题材的绘画以超现实手法予以转换,赋予了农村生活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以及自身的感悟与理解。场面宏大壮阔、情节丰富、真实亲切、耐人寻味,体现出艺术家对东北生活的眷恋和所寄予的深情。
陈树中 《野草滩,仲夏物语》 纸本、铜板、油墨
韦嘉教授的早期创作将青涩少年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当代70后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创作逐渐勾勒出艺术家的艺术哲学观,即对于人情事物的包容,平和看待一体的两面,或介于两者中间的各种可能:光明与黑暗,刹那与永恒,繁华与孤寂,滋长与毁灭,青春与衰老。如果绘画像文学般铺陈,在层层描述里逐渐成立一个中心主旨,那么其创作彷佛最常出现的是参差对照的手法。
韦嘉 《天使》 纸本丙烯
刘海辰近阶段更多关注现实图像与隐喻之间的零界,寻找事物出离自身的方式,并采用象征手法呈现,建立了图像之间另一层面的语义系统,将所绘之物陌生化、神秘化。最新创作的纸本丙烯作品《天空之重》画面综合了绘画和拼贴视觉,主要讨论人类主观意志和技术演进的关系。在未来,世界技术一定是支撑未来畅想的先决条件,而这将成为通往未来之路的关键问题。
刘海辰 《天空之重No.2》 纸本丙烯
胡永奇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尝试用“文化考古”的方式挖掘和探讨现代思想和艺术中事物秩序的根源,试图用虚构空间揭示表象之下的象征意义。近几年创作围绕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展开,起初专注于对纯粹空间的表达,后来对单纯空间的关注导向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共同关注。
胡永奇 《紫色的晕-连接》 纸本水彩
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项目”和圣马可国家图书馆建馆550周年来首个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通往有趣时代之路”展览的举办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首先,体现出四川美术学院在2018年9月,获批成为重庆市高校国际化人文特色建设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建设学校以来,致力于成为中外艺术人文交流的西部高地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围绕教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其次,以圣马可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艺术机构,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学术高度的充分认可;第三,彰显出中国文化建设在精耕细作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以意大利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所迎来的不止于人文艺术领域交流碰撞的新惊喜。
参展艺术家代表合影
展览将进行至2019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