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投资者会回忆起2007年首批QDII基金出海是何等的盛况——首只基金申购额突破千亿元的历史瞬间,便在那时镌刻。12年后,曾风靡一时的QDII基金,并未如预期般成为中国居民投资海外市场的主渠道。近三年来,QDII基金的发行举步维艰。WIND数据显示,2016年7月至今成立的124只QDII基金产品中,目前仅有9只产品规模在2亿元以上。某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甚至向记者抱怨称,发行QDII基金就是“赔钱”,沦为基金公司“鸡肋”产品。不过,在一些基金公司眼里,QDII基金的资产配置价值依然值得关注。
QDII举步维艰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7月10日,将A/B/C分开计算的261只QDII基金产品的总净值规模为747亿元。其中,净值规模超过10亿元的基金产品有19只,其合计总净值规模达到520亿元,占比约70%。这意味着,尽管QDII基金产品数量在约12年间扩张了30倍,但绝大部分已经沦为“小微”基金,挣扎在基金存续的“生死线”上——截至7月10日,在261只产品中,净值在2亿元红线之上的产品仅有72只,而净值跌破5000万份的迷你基金则高达117只。
需要指出的是,净值规模超过10亿元的基金产品,最近成立的一只是在2016年6月份,其余则主要分布于2007年至2014年间。这似乎表明,自2016年7月以后,QDII基金这个细分行业的容量正渐趋饱和,新发QDII基金已经很难为这个细分行业提供增量,并渐渐沦为“生存保卫战”的迷你基金。
上海某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首批QDII基金出海恰逢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前夜,建仓后遭遇了海外股市的暴跌而净值大幅缩水,给投资者带来强烈的“痛感”,这令QDII基金此后的扩张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则是QDII基金产品的同质化严重,许多产品的收益难以服众,在渠道的口碑不佳,令新发产品举步维艰。
投资能力的“谜团”
在规模不升反降的背后,是QDII基金海外投资能力的严重分化。首先以长周期来考量。根据WIND统计数据,以成立满五年的基金产品计算,截至7月10日,最近五年时间里,投资收益率最高的是国泰纳斯达克100,其近五年累计收益率达到124.23%,而最低的是华宝标普油气,其近五年累计亏损了63.8%。如果将时间缩短到近一年,则领跑者的近一年累计收益率达到17.55%,垫底者的亏损幅度高达38.05%。
同样巨大的差距,也体现在拥有五年以上运作时间的QDII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上:最高者年化收益率超过18%,而最低者年化收益率为-11.2%,二者相差近30个百分点。一位基金经理认为,较长时间区域内的年化收益率差距,是甄别不同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最好指标。而QDII基金产品五年期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除了产品类型的差异因素外,也充分展示了其投资能力的差距。
业内人士则指出,从产品业绩上分析,与海外基金市场相似,指数类产品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往往要高于主动管理型产品,这或许会成为未来投资者配置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向。而值得关注的是,从实际业绩表现来看,拥有外资股东的基金公司,其QDII基金产品业绩并未优于纯内资的基金公司,这表明,依赖外资投顾并不是最有效的QDII基金运作模式。
资产配置的金矿
虽然QDII基金产品近年来的发展陷入窘境,但在一些基金公司眼里,它的资产配置价值依然值得瞩目。
上投摩根基金认为,合理的资产配置战略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单个资产价格波动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影响。目前可供配置的资产类别已经包括国内股票、国内债券、海外股票、海外债券、国内黄金、国际石油、REITS及货币各种大类资产,其中,海外股票包括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指数、德国DAX30指数等,未来随着FOF的发展,可供投资的公募基金的大类品种将会更加丰富。
上海某基金公司海外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QDII基金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不是普通散户投资者,而是包括FOF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因为它们需要更多样化的资产来对冲单一市场的风险,以海外市场投资为主要方向的QDII基金将成为它们的“必需品”。该负责人同时指出,随着QDII基金产品类型的丰富,其所涉及的投资区域,已经从传统的港股、美股逐步扩展到欧洲股市、印度股市以及日本股市等,部分产品甚至专注于贵金属、原油等大宗商品领域,这显然大幅拓宽了机构的资产配置选择余地。
在富国蓝筹精选QDII拟任基金经理张峰的眼里,海外市场“中概股”里的蓝筹股,也是不可多得的金矿。他指出,海外市场较国内市场成熟,由机构资金主导,选择上更偏向蓝筹股。其次,伴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低波动阶段,蓝筹股更具吸引力,在此背景下,将带来行业竞争格局改善、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从而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