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讯)2019年6月16日至2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人才培养项目《汉唐帝王陵数字化考古艺术复原人才培训》全体学员,在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艺术考古专家周晓陆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为期五天的汉唐帝王陵实地考察。学员融合前阶段课程所学,理论联系实际,分成陵园测绘组、摄影组、三维数据采集组,进行数字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工作。
项目组依次考察了陕西省十三处最主要的汉唐帝王陵,包括茂陵、乾陵、建陵、昭陵、贞陵、崇陵、献陵、端陵、庄陵、泰陵、景陵、桥陵和顺陵。学员努力收集一手详实数据,不畏酷暑炎热、山路崎岖,使用当下先进的影像采集设备,对帝王陵进行全方位的影像采集,为后续的艺术考古复原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6月16日第一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茂陵、乾陵和建陵。
师生在乾陵合影
在茂陵,周晓陆老师首先介绍了它的布局与地貌,讲解了跃马及马踏匈奴等重要石刻,茂陵石雕的美学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其它陵墓难以超越。学员们热情高涨,认真聆听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积极提问互动。
茂陵跃马
周晓陆老师在乾陵现场讲解
在乾陵翼马前,周老师讲解了乾陵的地貌构成与历史背景。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其石刻造型优美,充分反映出大唐的气魄与荣光。随后,三组学员分别对乾陵的重要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与测绘。
学员三维扫描乾陵文物
周晓陆老师在建陵现场讲解
学员在建陵进行数据采集
6月17日第二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昭陵和贞陵。
周晓陆老师在昭陵现场讲解
师生在昭陵合影
周老师介绍,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是“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对于文物复原的风格,他还建议学员进行复原时要做到质朴简洁,不要过于花哨,以免失去昭陵原有的风骨和韵味。
学员在昭陵进行测绘
学员在昭陵博物馆聆听讲解
下午项目组来到贞陵,周老师以石马为主要案例,介绍了贞陵的概况和特点。随后学员各自完成了对文物的测量、测绘、扫描工作。
学员在贞陵架设闪光灯拍摄石马
6月18日第三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崇陵、献陵、端陵和庄陵。
学员在崇陵测量石马
学员认真记录崇陵测绘数据
在崇陵神道,高子期老师首先向学员们讲解了崇陵的概况和背景故事,以及唐代陵墓形制的演变。随后,学员们不惧酷暑,按照分组认真详实的进行实地考察、航空拍摄、测量测绘。
学员认真聆听讲解
下午项目组来到献陵,高老师介绍道这是唐代第一个皇帝李渊的陵墓。在穿越崎岖的农田垄道后,学员们看到了精致的神道柱,它是方形基座,下面两条盘龙,顶端蹲着一只张嘴的狮子,柱体表面有汉代典型的帛带穿璧纹。这些细节是后续文物数字化复原的关键所在,是否详实生动就在于能否将文物细节表现到位。
师生在献陵合影
学员在献陵测绘
端陵是唐封土陵第三陵,制式是平地起陵。高老师说晚唐时期,陵墓规模变小,石刻体量变小且雕凿粗糙,是国力衰弱、经济不振的体现。学员们由此体会到国力兴衰与陵墓建制的宏观联系。
学员在端陵进行数字扫描
在夜幕时分,项目组来到庄陵。这是中唐最后一座帝陵,第二座封土陵,与崇陵一脉相承,是唐敬宗李湛的陵墓,共有 28件石刻,石狮子保存较好。虽然天色已暗,学员们仍不顾考察一天的疲惫,布光打灯,鼓起干劲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工作。
师生在庄陵合影
傍晚学员依旧在采集庄陵石马数据
6月19日第四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泰陵和景陵。
周晓陆老师在泰陵现场讲解
师生在泰陵合影
周老师讲解,泰陵是唐陵中最东边的一座陵墓。此陵山名为金粟山,山体镶嵌诸多石头,远看就像一颗颗小米粒,夕阳西下时非常好看,故因此得名,国画中的金粟山藏经纸即源于此,也从侧面反映了李隆基对艺术的兴趣与关注。
学员在泰陵测量文物
学员在泰陵为采集数据翻越小山
学员在泰陵进行数字拍摄
下午学员来到唐景陵,其主人是唐代第12位皇帝唐宪宗李纯。这是晚期的帝陵,是大唐从盛到衰的集中体现,此陵山叫金帜山,因像一面旗帜而得名,左右对称。此陵和泰陵之间是光陵,其规模也完全模仿泰陵。这些历史细节从周老师口中娓娓道来,鲜活生动,学员身在现场,心却沉浸在对帝陵的无穷想象中。
学员在景陵认真聆听周晓陆老师讲解
学员在泰陵集体测绘石马
6月20日第五天,项目组最后考察了桥陵和顺陵。
桥陵讲解员朱老师对石刻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解说。他介绍桥陵的风水及石刻都极为优越,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体现在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学员在欣赏的同时,更体会到其中所折射的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宏伟的雕塑形象和时代的繁荣昌盛更是密不可分。
师生在桥陵合影
周晓陆老师在桥陵现场讲解
学员在桥陵认真聆听朱老师讲解
由于道路施工,下午大家在泥泞的小路上徒步三公里到达顺陵,在神道外侧的一对翼马前,周晓陆老师进行了现场讲授。学员们冒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津津有味地聆听讲解。
周晓陆老师在顺陵冒雨讲解
考察尾声,周晓陆老师对本次考察提出了中肯的评价,并赞扬此次项目考察是考古和美术工作者多年的心愿。尤其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复原文物,这是一项前沿工作。周老师同时指出,考古的数据资料收集不是一个单位能够完成的,需要相关行业的人才共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培训功德无量。最后,他希冀大家不断学习更先进的数字技术,精进学业,努力使中国的考古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至此,为期五天的外出考察圆满落下帷幕,学员们学以致用,理论实践相结合,为后续的数字化考古复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