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步:七十年的走过”开幕式以研讨会形式开启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
“我们都是从这段历史中走来,它代表了我们的历史”,因为这一情节,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收藏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已16年,同题材藏品总体量近300件,涵盖了延安时期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另外也收藏有这一时代的连环画、手稿及其它文献资料,是其个人最重要的收藏体系之一。
10年前,“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这一展览由陈履生与王薇策划,而当时陈履生遗憾没能举办一场相关研讨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陈履生担任策展人
10年后今天(6月21日),“踱步:七十年的走过”的开幕式以学术研讨会方式开启,这一形式“圆了我10年前的梦”,陈履生表示。13位国内著名美术史论家从不同的方面,带来70年来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和创作问题的最新成果。
展厅现场
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的“踱步:七十年的走过”,是龙美术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邀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新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陈履生而策划。共呈现近200件作品,包括油画、中国画、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等。
根据龙美术馆馆藏,陈履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类研究,以领袖与革命、战争与和平、敬仰与歌颂、新兴与转型、生产与建设和时代与步伐等六大专题,全面展示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的源流与发展。
本次将这一时期藏品公之于众,与大家分享,“是希望展览可以为新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史料基础,用以探讨与这一历史过程相关的艺术现象”,王薇表示。
【领袖与革命】
展厅现场
首个专题板块“领袖与革命”以1949年之前的毛泽东形象和事迹的创作为主,包括表现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革命历史的主题创作:从南昌起义、向井冈山进军、红军过夹金山、长征路上,到胜利渡长江等,表现了领袖与革命的丰功伟绩。
陈逸飞,《踱步》,布面油彩,186×356厘米,1978,龙美术馆
招炽挺、赵淑钦、王孝柏,《向井冈山进军》,布面油彩,152×268厘米,1975,龙美术馆
这些创作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一个基本的但又十分重要的题材,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画家从各个方面挖掘这一题材中的诸多关键性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革命历史,反映革命过程的曲折和艰辛。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这一时段中的主题创作也在不断深化主题中的独特内容,并以新的视角和新的发展来呈现各个时期的不同创作的特点。
【战争与和平】
展厅现场
以表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在保家卫国和夺取政权的历程中,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进而走向胜利的历史过程,在属于革命历史主题的创作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主题创作,既有典型的事件和具体的人物,又有相关的一些特别的内容。
苏高礼、杜键、高亚光,《太行山上》,布面油彩,250×360厘米,1981-1984,龙美术馆
此专题板块的作品既有反映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英雄的英勇和献身,又有人物刻画中面对恶劣环境的开朗乐观,还有面对死亡与牺牲的从容不迫,更有展现精神层面上的勇敢坚强以及对胜利的无比信心。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或展现宏大的场景和内在的人物关系,或以不同的语言方式表现历史题材创作的时代特色。作为一种历史的图像,这些作品既展现了历史的过程,又反映了战争中的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敬仰与歌颂】
展厅现场
以毛泽东画像、塑像以及关于毛泽东的主题创作的作品,在6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表现范围的扩大,而且在表现方式上也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显现了60年代中期之后十年中的创作特点。
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布面油彩,172.5×294.5厘米,1972,龙美术馆
关于毛泽东题材的主题创作,从1949年开始就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这之中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并举,既有歌颂和热爱,也有关怀和拥戴。此专题板块以表现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在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前后的形象和事迹的作品为主,所反映的除了美术创作上的特点之外,还折射出这一时期诸多的社会问题,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艺术成为政治的工具,艺术的异化则使艺术创作和这段历史一样成为时代的问题。
【新兴与转型】
展厅现场
第四个板块“新兴与转型”是以版画为主的专题。从20世纪30年代为开端,表现了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特别是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前后,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版画创作在时代中的作为。《讲话》的指引和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实验,为中国新美术的发展指明了时代的方向。
李少言,《八路军120师在华北》(31幅),10×13.6厘米、12×8厘米,1940,龙美术馆
1949年之后,版画面对新中国的实际而自发的转型,从刀枪匕首变为时代的歌手,而版画技法也向精致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中的很多版画家出于对鲁迅的敬仰,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鲁迅形象和事迹的作品,在其它题材的创作方面也是百花齐放,呈现了版画在新中国的新发展。
【生产与建设】
展厅现场
建设新中国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重要的主题。通过建设主题来改变传统艺术的面貌,进而改造从旧社会进入到新中国的画家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之后,国家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恢复重建,从战争遭遇的巨大破坏和损失中,各行各业都掀起了生产与建设的高潮。这类主题的创作表现了人民对建设强大国家的努力,对改造山河的决心,对祖国从一穷二白中走向国富民强的美好愿望。
靳尚谊、傅植桂,《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布面油彩,60×50厘米,1954,龙美术馆
因此,此专题板块以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气象为主,讴歌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与建设的劳动中的积极作为,以及不畏艰险的力量和智慧。这些作品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一个时期之内国家建设成就的讴歌。
【时代与步伐】
展厅现场
1949年以来,随着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美术创作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题材,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新中国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在时代新风的表现方面。
这一时期的美术家积极深入生活,多方面挖掘了时代生活中的丰富内容,从宏观到细节,从重大事件到生活和家庭,党政军民学,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都显现了新中国不同于过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到山区、从工矿到农村的不同题材中,也都反映了新中国主题创作的时代特色。因为50年代以来各种运动此起彼伏,主题创作中也有许多表现相关题材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主题创作服务于时代的特色,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写照。
孙滋溪,《天安门前》,布面油彩,155×285厘米,1968-1974,龙美术馆
改革开放之后,主题美术创作既有在传承中的发展,又有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所带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表现,展现了新时期主题创作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时代风采。
这一展览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新中国审美和艺术语言变革与发展的记录,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镜鉴。
据悉,展览将展至2019年9月8日。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