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8天,距去年6.30网贷备案大限延期已满一年,但我国目前在营的900多家P2P,尚未有任何一家取得备案资格。
此前流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被业界广泛认为是官方网贷备案工作安排进程表。该方案明确网贷平台备案的正式启动时间不会晚于本月末,这意味着,第一批试点备案名单或许正处于出炉倒计时中。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经多方调查了解到,各地监管部门对其辖内网贷“放行”态度不一:深圳、北京分别接近完成或已完成了第二轮、第三轮行政核查,小部分运营稳健平台皆在核查名单内;而上海、杭州今年以来没有启动任何一轮行政核查,所有的平台备案前准备工作停滞。
各地监管态度迥异
“每个地区对网贷的容忍度不一样。有些地方希望保留一些头部的、运营稳健的网贷平台;有些地方因为风险高发,连上市的都不想给予备案。主要就看各地金融办和银保监局的态度。”一名头部网贷平台高管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平台,此前宣传攻势凌厉,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主动对外发声宣传的频率已经低了很多,按他的说法是:“备案之前大家都不想这么高调了。”
监管机构态度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各地行政核查速度与次数不一。而通常进入并通过行政核查,被认为是“离备案进了一步”。
据记者了解,深圳地区于5月份下旬启动了第二轮行政核查,行政核查小组主要由市金融办、银保监局、公安局、注册地所在区金融办、会所、律所组成,目前核查接近尾声。
“(深圳)备案名单里应该没超过10家,一些贷款余额巨大的网贷平台目前不在名单内。行政核查是备案的必经环节,能够通过核查的平台大概率会进入预备案流程。”一名在行政核查名单内的网贷平台人士告诉记者。
与深圳相比,北京地区的进度更快,第三轮行政核查已经结束。“我们会所负责P2P这块的人员都在加紧赶报告,至于北京地区能留下多少平台,我们不太了解。”北京地区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称。
相比之下,作为网贷重地的上海以及杭州似乎对网贷平台没有这么欢迎——两地自去年下半年开展第一轮行政核查后,一直没有下一步进展。
记者了解到,杭州一批头部网贷于2018年9月中旬提交了自查报告,并在10月下旬接受了监管部门现场检查,11月初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提交自查自纠相关材料,且被纳入中国互金协会第一批非现场检查名单。
但截至目前,杭州地区网贷没有一家接受新一轮的行政核查。有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告诉记者,监管曾经有意引导杭州地区网贷平台全部退出P2P业务,转向持牌的网络小贷,但因“想法过于理想化”而作罢。
“监管机构态度很模糊,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现在明确要我们做的是控制贷款增量,可以借用科技做点助贷业务,总之就是做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现在也没有备案要开启的风声。”上述人士表示。
平台数量锐减五成
从网贷平台2018年6月底完成备案的大限,到全国范围内延期已快一年的时间。截至目前,众多网贷平台备案工作虽在进行,但备案的正式文件仍未落地,平台依然面临生存、盈利双重压力。
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914家,相比去年同期的1872家,下滑51.18%。
分省市来看,各地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均呈现下降走势,其中广东、北京和上海继续排名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前三位,分别下降至196家、195家和93家。
有业内人士:“从目前情况来看,备案需要与P2P清退同步推进。就当前状况看,网贷行业运营平台仍近千家,远远超过市场预期的备案数量,此时若让少量平台通过备案,就会将大部分平台置于限期清退的境地,出借人、借款人、第三方合作机构都会加速逃离这些待清退机构,从而可能引发踩踏式清退潮,这不是市场各方想看到的结果。”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比较稳妥的方式,可能是只有当在运营平台数量与备案数量相差不多时,才能控制备案开闸的负面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监管重心应该是推动平台转型与清退,结合行政手段和市场化手段,把平台数量降下来,为备案实质性开闸创造条件。
对于在运营的平台来说,一些好的现象也正在显现。
记者根据网贷之家披露的数据,按照成交量高低,统计出2019年5月排名前50家网贷平台的资金净流出为1.16亿元,相比行业形势最为艰难的去年7月,资金流动性得到大幅缓解。事实上,仅去年7月29日一天,成交量排名前50家平台净流出资金就达5.75亿元。
同时,对比之前几乎90%平台都面临不同程度资金枯竭的境况,如今上述50家平台中只有21家为资金净流出状态,其余29家均有资金净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