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将进酒Bar】“万人迷”苏轼背后的男人

2019-04-24 10:13 来源 : 中国财富帮      原创

分享至

苏轼、黄庭坚雕塑 宜宾滨江公园

文/九公主の桐

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同列“宋四家”、诗歌与苏轼合称“苏黄”、苏轼好基友……这些标签都集于黄庭坚一身,而每一个又都与苏轼相关。

明明诗词书法均不俗,可当黄庭坚站在旷古奇才苏轼旁边,存在感就弱爆了。

如果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与“万人迷”加超级大文豪做朋友是一种什么体验?黄庭坚无疑最有发言权。

小迷弟的进阶之路:

从偶像到好基友

黄庭坚生活在一个星光熠熠的时代,欧阳修、柳永、王安石、司马光……大神级人物层出不穷,更别提有着旷古才华的苏轼了。

苏轼20岁全国高考第二名,23岁参加制科考试被点为第三等,是官方盖章的北宋“百年第一”,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是他的粉丝。

苏轼雕像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黄庭坚7岁能作诗,22岁进士及第,履历常人难以企及。

彼时,苏轼已是文坛领袖,耀眼光芒黯淡了同时代的其他文人。初出茅庐的黄庭坚只是个小透明。

这一时期,黄庭坚和苏轼就像200多年前的杜甫和李白,是粉丝对偶像的崇拜。

以苏轼、黄庭坚、佛印和尚为原型的《三酸图》被历代文人墨客不断重新演绎。上图为2008年镇江新发现的一幅《三酸图》,经专家考证,作者为清乾隆苏州人物画家戴球。

想当年,痴情的杜甫在朋友圈写满了仰慕李白的诗歌,忙着喝酒修仙的李白偶尔点个赞,回个评论安抚一下小迷弟,“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好久不见你又瘦了,一定是作诗太辛苦了。

杜甫和李白之间,始终是杜甫单方面付出,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知己好友。

但黄庭坚却是比杜甫幸运很多,他实现了从粉丝到好友的完美进阶。

1072年,黄庭坚27岁,他的诗文由岳父孙觉推荐给苏轼,苏轼读了之后惊为天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将黄庭坚评价为“精金美玉”。

有了文坛领袖的夸奖,黄庭坚很快小有名气。

1078年,33岁的黄庭坚鼓足勇气给苏轼写了一封信《上苏子瞻书》,并寄了两首诗,表达了自己如江水般滔滔不绝的仰慕之情,同时希望自己可以投师门下,结为师友。

很快,苏轼以《答黄鲁直》郑重回复:我一直想以书信与您结交,却害怕唐突,不料得到您的书信,真是既高兴又惭愧。

从此,两人正式成为笔友,诗文唱和。

苏轼写《春菜》,黄庭坚就写《次韵子瞻春菜》;苏轼写《薄薄酒》,黄庭坚就写《薄薄酒二章》。

《薄薄酒二章》拓本,现藏于湖北襄阳图书馆

一谈起苏轼,黄庭坚眼睛发亮,“君闻苏公诗,疾读思过半。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

直男间的惺惺相惜:

终于遇到对的你

1086年,书信往来多年、相知相慕的苏轼黄庭坚终于在京城首次见面。

这次伟大的笔友见面并没有见光死,而是相见恨晚。在京城的三年,两人朝夕相处,讲道论艺,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有事没事互相写诗,彼此称赞,唱和诗就写了100多首。

一次,黄庭坚将老家的双井名茶送给苏轼,还写了首情深意切的《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这是从我老家摘的茶,用石墨细细研磨,雪花都比不上它。

双井名茶原产地江西修水县双井村

苏轼高兴极了,马上回了一首《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你送的茶太好了,我都不舍得让仆人碰,一定要亲手煎煮。

作为苏轼的学生,黄庭坚在苏轼的提点下逐渐走向文坛一线。

黄庭坚杰出的才华让他得以结识苏轼,相似的性格和人品则让他成为苏轼一生的知己。

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正直使他不容于新旧党政,荣登“千古第一直男”。实际上,在“直男”属性上,黄庭坚同样不遑多让。

在对待新法的态度上,两人如出一辙。

黄庭坚长期担任地方官,对新法的利弊有着切实的认识,耿直的他将对新法的批评写入诗歌。更在修订《神宗实录》时写到“用铁龙爪、浚川耙治河犹同儿戏”,这也成为新党攻击、诬陷他“谤史”的把柄。

据《宋名臣言行录续集》记载,新党曾用“铁龙爪”这句话质问黄庭坚,黄庭坚直接怼回去,“我在北都做官时亲眼看到这件事,的确如同儿戏。”

苏轼对黄庭坚十分看重。《宋史·黄庭坚传》记载,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给予极高的评价,“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对于美酒的热爱,两人也是相同的。苏轼爱喝酒爱酿酒,公开表白“不可一日无酒”;黄庭坚同样一生爱酒,“把酒”“催酒”“自酌”等字眼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出现。

在贬谪地戎州(今四川宜宾),酒业已经相当发达,黄庭坚寄情于戎州山水诗酒之中,寓居三年,遍尝美酒,写下17篇论酒的诗文。

一天,黄庭坚与当地名流品酒作赋。当时诗界的规矩是将酒杯置于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由谁献诗一首。当轮到黄庭坚时,他试倾一杯,发现是他最钟爱的取安乐泉水酿制而成的“姚子雪曲”,当场写下《安乐泉颂》赞美此酒——

姚子雪麴,杯色争玉。

得汤郁郁,白云生谷。

清而不薄,厚而不浊。

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老夫手风,须此晨药。

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姚子雪曲”即宜宾名酒五粮液的前身。可以说,黄庭坚是最早鉴评和宣传五粮液的人。

短短几句诗,从“姚子雪曲”的外观、味觉、功效进行细腻而深刻的描绘,高度浓缩了古人对五粮液美酒的审美感受,也让五粮液在醇香之余更增添了历史的厚度。

可以说,四川是苏轼和黄庭坚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40年前,乐山小伙苏轼走出四川,一举成名天下知,以精彩绝伦的诗文在文坛独占鳌头;40年后,江西大叔黄庭坚来到四川,向当地学子倾囊相授自己的才学,而秀美的巴山蜀水让他的诗词艺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峰。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这样写道,“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矣”。

做你故事里永远的男配角

苏轼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有趣灵魂”,能与他做朋友无疑是件快乐的事。

许多关于苏轼的趣事,黄庭坚都作为一个固定配角存在,两人一唱一和,贡献了一批流传千古的段子。

作为才思敏捷的文化人,斗嘴是两人相处的日常。

宋代《独醒杂志》记载,一天,苏轼对黄庭坚说,小黄啊,你最近的字虽然清劲有力,但有时笔势太瘦,就像挂在书上的蛇。黄庭坚说,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论,不过觉得太肥扁了,像石头压着蛤蟆。

《廉颇蔺相如传》局部 黄庭坚草书

对于黄庭坚的诗文,苏轼这样打趣,“黄九诗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韵高绝,盘餐尽废,然而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意思是黄庭坚的诗文虽然如海鲜般味道鲜美,格调很高,但读多了也伤身。

黄庭坚也不客气,回敬“盖有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意思是老师虽然文章高妙,但是也有很多诗句不如古人。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苏轼刚刚做好了拿手菜东坡鱼,发现黄庭坚来了,知道他又来蹭饭,赶紧把鱼放到碗橱顶部。

黄庭坚进门就问,今天向您请教苏轼的“蘇”怎么写?

苏轼说,蘇者,上草下左鱼右禾。

黄庭坚问,鱼放在右边行吗?

苏轼回,不可以。

黄庭坚又问,把鱼放在上边行吗?

苏轼急了,哪有把鱼放上边的道理。

黄庭坚指着碗橱笑道,既然您知道不能把鱼放在上边,还是快拿下来吧。

东坡鱼

苏轼卷入新旧党争,屡遭贬谪,作为苏门学士、苏轼的追随者,苏轼的每一次贬谪,都会波及黄庭坚。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流放黄州;黄庭坚因与苏轼保持书信往来,被罚铜20斤。

新党再次上台后,苏轼被流放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州),黄庭坚则先后被贬至黔州(今重庆彭水)、戎州和宜州(今广西宜山)。

同为被贬专业户,苏轼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庭坚则“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被贬宜州时,面对家人对瘴雾潮湿恶劣环境的担忧,黄庭坚调侃道,宜州,就是宜人居住的地方啊。

在文学成就上,黄庭坚更多是与苏轼并称:诗歌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与苏轼并列“宋四家”,词被认为学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于黄庭坚的诗歌,苏轼极为推崇,“每见鲁直诗文,未尝不绝倒”,更表示要学习黄庭坚的作诗手法。

他开创的江西诗派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大、流传时间最广的诗歌流派。

他的书法自成一家,《砥柱铭》拍出4.368亿的天价,比王羲之《兰亭序》的拍价还要高。

《砥柱铭》 宋 黄庭坚

他的山谷词,被后人赞为“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

可以这么说,如果黄庭坚没有与苏轼生活在同一年代,凭借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一定可以独领一个时代风骚,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而黄庭坚对于苏轼,始终怀着恭敬的态度,甘愿做他故事里永远的男配角。“我之于东坡,不过是学生罢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黄庭坚与苏轼虽为挚友,但宦海沉浮,实际相处时间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两人均在京城做官的三年。

1094年,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被贬往惠州,黄庭坚也因《神宗实录》“多诬”,被叫回京城审问。两人在鄱阳湖相聚,畅聊三天才依依惜别,不想竟成诀别。

黄庭坚与苏轼虽然相隔千里,但继续书信往来,互相题跋字画,彼此惦记。

苏轼刚在惠州安顿下来,便听到黄庭坚被贬到黔州的消息,“为之凄然”,他在诗中写道“身随残梦两茫茫……遥知鲁国真男子,独忆平生盛孝章”。

苏轼知道黄庭坚没什么积蓄,可自己也大手大脚惯了,去惠州的路费还是向弟弟苏辙借的,爱莫能助,只能在信里关心地问一句“途中颇有知义者,能相济否?”

黄庭坚在写文章时总忍不住cue一下苏轼,今天感叹“东坡居士出于眉山。震辉中州,蔚为翰墨之冠”,明天又赞“东坡先生道义文章,名满天下,所谓青天白日”。

1098年,苏轼已被贬到海南,黄庭坚再被贬至戎州。重阳节他与友人到无等院游玩时,发现了苏轼的题字,想到远在天涯海角的老人,担心、思念、不平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心情无比沉重。

第二年,黄庭坚在戎州发现了多年前苏轼写给叔丈王庆元的一封信被随意乱扔,气愤极了,于是在这封信的后面写道:东坡道人的真迹,每个字都是珍宝,竟然被丢到放煤的破筐里沾满蜘蛛网。几十年后,这封信必定会被重金抢购。

两年后,苏轼在从海南北归的途中去世。黄庭坚知道后悲痛难言,在家中挂上苏轼的画像,每天早上都要衣冠整齐地献香致敬。

看到好的景色,他总会不自觉地念叨,可惜东坡不在了,不能与他一起欣赏。两年间写了20多篇哀悼苏轼的诗文。

苏轼去世的第二年,黄庭坚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触景生情,提笔写下名传千古的《松风阁诗帖》,“东坡道人已沈泉”,时隔千年,仍可感受到黄庭坚的苦涩与悲痛。

《松风阁诗帖》 宋 黄庭坚 

500多年后的明代,心灵手巧的手艺人王叔远用一枚枣核,生动地再现了苏轼与黄庭坚相知相惜的友谊: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明代宋濂曾这样评价苏黄两人的友谊和对后世的影响,“苏黄挺出,虽曰共师李、杜,而竟已己意相高,而诸作又废矣。自此以后,诗人迭起,或波澜富而句律疏,或锻炼精而性情远,大抵不出于二家。”

自古文人相轻,但苏轼与黄庭坚这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却惺惺相惜,彼此扶持,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关于友情、关于文学、关于人品的经典史料,也是佳话。

酒后吐真言

苏轼与黄庭坚这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惺惺相惜,彼此扶持,他们的友情在后世传为佳话。

执笔:李耀威

统筹:周黎洁 徐丹宁

视觉:乔琦宇 王祺

监制:朱蕾

原标题:【将进酒Bar】做你永远的男配角!“万人迷”苏轼背后的男人

责任编辑:郝梦圆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