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包容,这是昨日“2019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的热词,而在行业提速发展背景下,期货市场各机构的业务则进入了“精耕”时代,“保险+期货”的扩面、提质、增效,商品互换业务对衍生品工具的丰富,这些无不成为市场人士热议的话题。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会上也对期货业的发展进行了点评和规划,他表示,近两年我国期货市场品种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但与实体经济巨大的保值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要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继续增加场内场外产品和工具供给。
“保险+期货”广度深度再提升
扩面、提质、增效,这是郑商所自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建设工作时就提出的要求。经过三年不懈努力,这项工作不断完善,取得了预期效果。在昨日举行的“保险+期货”分论坛上,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商所将继续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做精准扶贫的力行者、示范者。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郑商所“保险+期货”业务自试点以来,品种从2个增加到3个,试点项目从最初的6个增加到40个,一些品种从单点开展到县域全覆盖,涉及的地区由最初的4省(区)增加至9省(区),惠及农户从7675户增加到50132户。郑商所支持资金从425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目前试点赔付率超过70%,平均保险费率则从之前的超过5%降低到3%左右。
“可以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郑商所这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扩面、提质、增效’的要求。”郑商所相关人士表示,“保险+期货”项目得到了期货公司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事实上,一些期货公司利用自有资金独立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据了解,2018年有6家期货公司在陕西延长县开展了1.5万吨规模的苹果“保险+期货”试点,有8家期货公司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开展了8个苹果项目,承保苹果现货1.7万余吨,涉及保费800多万元。2018年,在郑商所试点项目中,期货公司自负保费占比超过4%。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提供配套资金,支持探索“保险+期货”试点。去年在郑商所试点项目中地方政府支持保费占比超过11%。新疆自治区政府在博乐市、柯坪县及叶城县三个县开展了10万吨棉花“保险+期货”试点。山东、陕西、云南等省的有些地方政府也都开始参与,积极支持。
商品互换业务继续扩容
在另一场分论坛上,《证券日报》记者同时也感受到市场人士对场外衍生品业务的肯定和期待。
大商所副总经理王玉飞表示,近年来,产业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灵活化。场外期权、互换、指数等产品,在满足产业企业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和财务安排等方面具有多样、灵活、高效等优势,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悉,大商所高度重视场外市场建设工作,多年来支持期货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场外期权试点,不断探索服务产业企业的有效途径。
“自成功上线商品互换业务后,在大宗商品衍生品领域率先向市场提供商品互换这一新工具。目前已在化工、玉米等品种上开展6笔互换业务,有效满足了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王玉飞说,交易所还注重商品指数的编制和市场应用,自主研发并发布了37只商品期货指数,推动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等,开发了17只基于大商所商品指数的产品。
据了解,商品互换业务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12月份,大商所核准首批26家商品互换交易商的资格;今年3月份核准了第二批31家商品互换交易商的资格。至此,大商所商品互换交易商已有57家,包括8家商业银行、7家证券公司和42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
同时为确保场外业务资金的与场内业务资金的隔离和安全有效划转,大商所分别于2018年12月12日和2019年3月1日正式核准交行、浦发、兴业、中行、工行、民生银行为综合业务指定存管银行。此外,商品互换业务正式上线以来,累计名义本金规模为7000余万元。
王玉飞透露说,交易所还将进一步丰富商品互换业务,推动价差互换、基差合约及其他结构性期货产品上市,大力推动商品指数应用,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