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都已走到了“瓶颈”,唯一能够破除这个“瓶颈”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创建出一个新的,能够可持续的发展的绿色文明。这一文明不可能从城市中生长出来,因为城市在现代化的侵染下,已经失去了它与自然相处的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我们只有从乡村寻找新的智慧空间和新的价值体系,才能找到人类新的发展路径。而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通过具有感染力的形式表达去唤醒沉睡的传统和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丰富价值,这也就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首先在于艺术家懂得艺术的形式法则,对自然、历史、生命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和热爱。其不是用理论去说教,而是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些破旧的、要倒塌的传统建筑重新修整,将其改造成为新的具有传统外形、又具有现代享受、还具有特别的地方风味的新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生活空间中,一些农民看不上的、几乎要扔的传统生活器具,变废为宝地成了新的生活空间中的有品位有文化的装饰品。这样的设计和布置让农民耳目一新,他们没想到在自己生活中,原以为过时的房子和器具还有如此的美感,于是开始信任和追随艺术家,相信在其带领下,自己的家乡一定能改变。这样的范例比任何说教都有效果,让大家看到新的生活一头连接着传统,一头还连接着时尚。当大家看到传统和时尚是相联系的,人们就不再热衷拆旧房子了,而是想办法修复旧房子或再造旧房子,在传统中找到新的创造力。其实对于传统的旧房子是如此,对于传统的地方性文化知识、传统的地方性农业知识都莫不是如此,都是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创造力,即使学术也是如此,所谓的原创性都是在本土基础上的再创造。艺术家的创造容易被大家关注,因为其创造的是视觉形象,是符号语言,是情感故事,能让人一目了然地可知、可感、可视、可触摸。
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举办了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暨中国艺术乡村论坛。我的认识是:艺术乡建没有样板、没有模式,但有观点、有立场。这个观点就是用艺术激活传统文化,搭建传统通往现代与未来之间的桥梁。立场就是弯下腰来向当地农民学习地方性的知识和传统,与当地农民一起建设他们的家园。乡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也是家乡建设、文化建设、心灵建设。其概念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不要以为是我们去拯救乡村,而是要看到我们需要乡村来接续中华文明的血脉,来拯救我们这些失去根脉和故乡的城市人。一定要认识到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我们不能因为乡建,就用统一的建筑、统一的商业模式迅速抹平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一定要认识到有时一个物种、一项本土产业就可以养活一方人群。就像是景迈山,因为有茶叶,那里的村民就没有一人去城里打工,以茶叶为中心形成的茶文化,安定了当地人的灵魂,让人与自然结为一体,给予了当地人安居乐业的环境。我们不仅不能随意破坏这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还要努力去恢复和建构类似这样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乡村是唯一可以让中国迈向绿色文明的财富,哪个国家能够率先迈向绿色文化、迈向生态社会,哪个国家就会成为下一轮社会转型的先进之国。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这笔祖先留下的财富。我的期待是:通过乡村建设接续中华文明的传统根脉,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掘乡土智慧,重建乡土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在互联网、高铁、新能源、工业4.0的基础上,将乡土中国推向生态中国。
另外,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有可能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之前的一场文艺复兴,这场文艺复兴是以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以艺术作为桥梁寻找回家的路进而塑造人类新的生活开始的,如果是这样,那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就更加重大了,因为其不仅关乎中华文明的复兴,也关乎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取向。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