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到的观众在B1层欣赏美术作品
17时前,你可以游览上海绝大多数的美术馆;18时,只有少数几家美术馆可以去碰碰运气;到了19时,能去的美术馆只剩下明珠美术馆(周六至周日)、新视艺正和美术馆、昊美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周四、周六)等;真到了21时,大部分美术馆已经“睡”了,只有零星一两家展厅里还亮着灯,接待着意犹未尽的观众。
前不久,刘海粟美术馆每周三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除了讲座,也可以观看展览。刘海粟美术馆成为上海鲜有的开设夜场的公立美术馆。这一小小的改变引发行业内外热议:美术馆夜场开放能否成为常态?此前上海博物馆推出多场“博物馆之夜”活动,仍难以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在国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在周五、周六开放至晚上。
城市的夜晚,在剧场、电影院之外,应有更多关乎市民文化素养的选择。把“周末”挪到“晚上”
18时许,延安西路车水马龙,对面的刘海粟美术馆逐渐被夜色笼罩,大厅里还亮着灯。3月27日当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时有一两个撑伞的人朝美术馆的亮光走来,夜场即将开始。
去年底,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夜场计划,在每周三延长开放至21时,邀请中青年艺术家、学者开展讲座、艺术体验课等,并开放相应展览。27日晚,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伊尔带来以“刘海粟与后印象”为主题的脱口秀。
由于下雨,担心观众迟到,负责签到的志愿者老张和刘海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赵姝萍商量后,把开始时间推迟10分钟。罗伊尔粉丝众多,110个名额全部约满,还有许多人留言希望参与。俯身签字的观众大都穿着时尚,名单上不少是英文名字。19时,一直等在角落的男青年走过来怯怯地问,“可以进去吗?”考虑到现场还有空位,老张决定为他网开一面。男青年姓汪,从安徽刚来上海两周,白天他要工作,夜晚才是他享受文化艺术的时间。前一个周三,刘海粟美术馆夜场活动邀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徐建融讲解20世纪的海上花鸟画,小汪为错过这场讲座感到非常惋惜。“如果美术馆再多些夜场,上海有那么多名家,真想一个个听下来。”
19时10分,脱口秀开讲。赵姝萍打开手机看某家艺术媒体的实时直播,短短2分钟,在线人数接近1000人。以前,像这样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周末,来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观众或亲子群体,上座率有时只有20%至30%。
刘海粟美术馆开出夜场活动,由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多家博物馆特邀讲师罗依尔,为观众讲述“海粟讲堂:刘海粟与后印象——刘海粟美术馆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多家博物馆特邀讲师罗依尔的讲述风趣不刻板,不少年轻观众是冲着他来的。
年轻人周末为什么不愿来美术馆?美术馆工作人员询问展厅里的年轻观众,也去周边商务楼进行调研,得到的反馈是:我们更想在下班后来。把“周末”挪到“晚上”,是美术馆做了大量观众调查后做出的改变。
“美术馆是一个全民教育的载体。时间和空间有限,全民教育的功能受到约束。”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说,夜场主要针对白领群体,美术馆朝九晚五、周一闭馆的开放时间,把很多想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美育的年轻人排除在外。即便在周末,分散的美术馆也如同一座座“孤岛”,很难有足够话题吸引年轻人。
开设夜场后,4个小时的时间,足够让许多年轻白领下班后在周边吃个简餐,再漫步到美术馆。阮竣发现,以往讲座放在周末时,许多人是为参加手工艺坊顺便听一听讲座,而夜场观众大部分是专门奔着讲座来的,“他们的目的是学习充电”。比如有场关于岩彩绘画的讲座,看似话题枯燥,现场却非常火爆,没预约上的观众甚至坐在走廊上听。许多人在讲座结束后还围着主讲人问这问那,活动拖至23时,负责现场秩序的保安第二天还抱怨:“昨晚回家没地铁了。”
阮竣说,从目前来看,夜场活动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希望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使之成为常态。“夜场”要“数据”支撑
一个小小的改变,背后是更多的付出。
夜晚走进美术馆不再通过展厅的大门,而是走花园通往地下教育空间的小门,路上会经过一小段台阶。为了这一小段台阶,刘海粟美术馆增加了路灯,以及两到三位志愿者和保安。“我们必须确保观众的安全。”阮竣说,为了夜间开放,不只是美术馆工作人员,物业、相关配套设施、志愿者等都要加班,这给美术馆运营带来一定负担。
此前,某省级博物馆将开放时间夏季延长至21时,冬季延长至20时,市民获得便利的背后,是大量工作人员的投入。“开放夜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准备好,会让博物馆、美术馆不堪重负。”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上海公立美术馆大都朝九晚五,其实可以有一些错位,但前提是真正意义上了解观众需求,有坚实的数据支撑。“夜场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倘若美术馆没有准备好,贸然增设夜场会难以持续。”
“美术馆做夜场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尝试,但会对美术馆造成很大压力,压力主要来源于运营经费。”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王南溟指出,美术馆人力资源有限,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每个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更不要说增设夜场,“不要小看一个夜场,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更加艰难。”
目前,刘海粟美术馆正尝试调整周末的讲座活动,将其换到工作日夜场。“以前,公共教育人员每周末都要加班,现在活动少了,相当于用夜场的4个小时换周末一天休息,还是可以承受的。”阮竣认为,美术馆开放夜场会成为趋势。是“错峰”还是“导流”
在外企工作的王小姐平时18时下班,她经常休假去看心仪的展览。“周末人太多。”她认为美术馆的理想闭馆时间应该是22时,这样能让她在剧场和影院之外多一种选择。
和王小姐有着同样诉求的市民还有很多。曾有专家呼吁,让博物馆、美术馆夜间开放成为常态,没有它们的加入,一座城市的夜间文化生态终究是不完整的。如今日渐高企的国产电影票房和口碑两极化也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夜晚,大量的电影院消费会否只是一种无奈之选?
在国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选择在周五、周六延长开放至晚上。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部分展厅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晚开放至21时45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周五延长开放至20时;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五和周六开放到21时。不少博物馆选择在周五晚上增开夜场,和这一时间段的人流量大有关。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曾特意去参观卢浮宫的夜场,发现不同于白天游客喧嚣的场面,夜晚更多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群体,参观体验更舒适。“因为人力物力成本增加,上海的许多美术馆面临难以维持夜场常规开设的现实问题,但应该呼吁条件成熟的场馆开设夜场。”
开在商场里的明珠美术馆工作日开放时间为10时至19时,周六至周日延长至22时闭馆。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李丹丹介绍,夜间开放除了配合商场时间外,更主要的是美术馆“艺术点亮生活”的理念。“为了方便大众观展,我们一直在时间上想方设法延长,配合公众休息时间。”她指出,美术馆在坚持专业内容和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要以服务业的姿态面向公众,服务好观众。除了展览外,夜间也有配套公教活动,比如手工艺坊、亲子课程,丰富参观体验。
不少美术馆的特展也会选择加开夜场。比如油罐艺术中心平日开放时间为10时至18时,但特展“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会延长开放至20时。
夜场不只是错峰,也不只是导流。“如果做夜场,不应该只是简单开放,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在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看来,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白领群体下班看不了展的困难,这种为开放而设立的夜场仍是低层次的。从“没人看”到“限流”
十几年前,上海博物馆曾尝试开设夜场,但当时参观者寥寥。如今,每逢上博“博物馆之夜”,一两百人的参观预约名额一经放出便遭“秒杀”。
“以前开了夜场没人看,现在每天要限流,这说明大众文化需求增加了。”陈曾路认为,夜场呼声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公共文化资源的稀缺和供给不足。
此外,没有好的内容,即便开设了夜场也没有意义。上海博物馆推出多场“博物馆之夜”活动,除了欣赏特展,还有评弹、话剧、珂罗版印刷等独特体验。陈曾路认为,“博物馆之夜”是个文创概念。“服务也是文创,能不能将面对不同对象的服务在特定空间里集中向参与者推出,是界定‘博物馆之夜’要不要做、有没有必要做的最重要标准。”他建议,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开设夜场,或在周五开设“周末夜”,但博物馆应该把场馆活动,以及舞蹈、音乐、诗歌、表演、戏曲和服务类的文创体验集中在夜场,不但满足社会需求,也利用这个时间提升自身能力。
傅军指出,美术馆在国外被称为艺术类博物馆,通常有高质量的常设展,但国内现在的美术馆往往都是些临时性展览,如果没有好的展览,增设夜场,无非只是时间的延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于美术馆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也逐步提出更高要求,但这一切都要围绕内容质量。开夜场应该是整体趋势,如果条件不成熟的,也不要跟风硬做。”记者手记 开夜场,也是绣花功夫
”丹青宝筏”2019上博奇妙夜上,观众们在专业老师一对一的指导下,亲自上机体验珂罗版印刷过程中的主要操作工序,包括擦板、上油、涂墨、印刷等,体验一把纸笔画丹青的乐趣。
刘海粟美术馆夜场预约名单里,有许多熟面孔。他们能够频繁参与活动,并不是因为“手速快”或“网速快”。志愿者老张说:“我们的活动不像上博那样会被秒杀,美术馆还是有些小众。”
相较国外,国内大众艺术普及仍在起步阶段。有位民营美术馆馆长焦虑,精心准备的公教讲座,观众屈指可数,除了空耗人力物力,也痛心文化资源被浪费。刘海粟美术馆的夜场,除了满足白领参观的需求,更有推广公共教育的考量。说到底,夜场是为了弥补日场之不足,甚至“反哺”日场,给美育的种子多一个更合适、更有效率的播种时段。
在夜晚开放,必须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正如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所说,美术馆在夜晚开了,能给观众看什么?如果只是提供一个夜间可以游荡的空间,那为此支出的高昂成本有何意义?能否开设夜场,考验的是美术馆的运营能力,能否真正借夜场起到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作用,更考验着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活动策划等综合能力。
面对公众新增的文化需求,业内专家们在思考如何应对的同时,也担心未经详细调研或准备仓促上马。在闭馆时间上“一刀切”或是跟风开放,都是对原本就不足的公共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方面要进行艺术普及、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应对大众日益增长且更加细化的文化需求,美术馆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更细致的思考和设计。
开夜场,也是门绣花功夫。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