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李耀威)3月23日,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经济峰会在京举行。作为每年“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数十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齐聚钓鱼台,就2019年我国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民营企业如何与时代共进、我国如何把握全球化机遇等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描绘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蓝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 首先要拓展任务范围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来已取得成效,其中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杠杆增速开始放缓。”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指出,2019年2月政治局集体学习又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次讲话一脉相承,意味着要推动供给侧改革升级版。
杨伟民表示,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首先要拓展任务范围,具体举措包括:加快僵尸企业出清,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减税降费;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以竞争中性原则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破除垄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则的制度性开放等。
其次,要改变过去惯用行政性手段的局面,以改革为手段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加快国资国企、垄断行业、财税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的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减税降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重要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阐释了2019年减税降费的主要特点。
高培勇指出,减税降费主要目标是给企业降成本,或者说是给实体经济降成本。而减税主要是以削减政府支出规模为支撑,而不是靠增加赤字、增发国债去弥补的。此外,今年减税之所以减增值税而非企业所得税,主要是因为要着力给企业降成本,而非扩需求,这也符合我国税收制度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增加直接税占税收收入比重”的要求。
民营经济新特征:开始具有“公”的性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蓬勃发展。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来,我国民营经济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外,在性质上也呈现两大新特点,一是发展比较好的民营企业股权多样化,开始成为股份制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二是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场契约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可以联结整个市场。
周其仁指出,民营企业还开始出现了“私营”概念不能完全包含的特征。对于股份制公司和上市公司来说,企业的资产不只是老板自己的财产,加上了多方的财产。
“这些新特征让民营经济多多少少有了‘公’的性质。”周其仁强调,一方面,这个“公”不同于传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私人投资、私人财产和私人产权的进入,让民营企业有了“公共”的性质;另一方面,很多头部民营企业业务范围非常广泛,业务运行的质量甚至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这个影响也是“极其public(公共)的。”
周其仁认为,在观念、法律、政策方针和习俗等方面,整个社会都应该给这种新性质的发展留有足够空间。他推断,民营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也要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久共存。
改革开放不仅拉动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也让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江小涓表示,中国的最大优势是在数字时代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时期,而数字时代的特点是连通性,“大规模连接服务,也大规模连接制造”。产业互联网也成为融合的重要平台,既全过程组织和链接用户,还能进行生产的社会化重组。
江小涓指出,网络和数字技术提升,将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使生产过程的服务过程变得快速廉价高效,有利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以“一带一路”推进新的全球化方略
作为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看来,全球化需要领导者。
李稻葵认为,成功的全球化引领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国内市场必须足够大,能够跟其他国家协商;二是必须享有全球最领先的产业;三是这个国家要有国内自我调节能力。
李稻葵直言,美国作为全球化领导者已经疲态尽显,中国在个别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优势。他强调,中美欧平等合作,共同引领全球化是当今最好的前景,彼此信任、平等协商、相互监督则是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则认为,传统的全球化战略已经不能继续,世界各国正积极探讨全球化新理念、新范式和新路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推出了新的全球化方略。
李扬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化体系。同时“一带一路”承认差别和多元,各国将因地制宜,寻求符合自己的发展方法。我国将致力于将整体发展战略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李扬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进入了机制化的新阶段,主要任务是让“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化中不可或缺的机制。具体而言,包括进一步深化合作,与现在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对接,包括与WTO、发达国家的对接。同时将利用“一带一路”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立可持续性的投资融资机制,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等。
改善中美贸易关系需对症下药
“中美两国GDP占全球40%,两国紧张的关系正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两国的贸易或者博弈,伴随着很大不确定性,在今后一个时期都将影响世界经济。
“世界对中美谈判能够取得进展充满了期待。”王一鸣指出。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林毅夫直言,数据显示,美国此前加征的关税并没有给美国经济带来显著的好处,而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要改善中美贸易的关系,需要对症下药。
林毅夫指出,尽管中国出口了很多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到美国,但也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很多中间产品,尤其是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虽然中国对美国的顺差在增加,但对很多国家的逆差也在增加。他解释称,“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是因为中国相对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比较优势。”
林毅夫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主要来自比较优势的差异。如果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产品施加高关税,没有办法解决贸易不平衡。
林毅夫表示,我国正在逐步走向中高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产业的竞争优势将逐渐消失,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也会转移到其他正在进行贸易升级的国家,比如越南、柬埔寨等。随着时间推移,中美贸易逆差不平衡的现象会逐渐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