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月票据融资高增长背后的套利问题引发市场关注。近日监管高层密集发声,将严惩票据套利行为。多位专家表示,票据融资是银行基础业务,也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目前不存在大规模套利空间。未来监管需从加强贸易背景审查着手,推动票据业务回归本源,更好地发挥其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真实融资需求的支持作用。长期来看,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定价扭曲导致套利空间存在的问题。
套利属个别现象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高增长背后,票据套利问题也引发市场关注。
随后,监管高层近日密集发声,强调当前票据套利是个别现象。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称,据银保监会了解、调查,新增的票据融资大多都是有商品交易、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都是企业正常的资金循环周转需要,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实体经济中。“不排除个别由于有利差,比如票据贴现的利差、结构性存款和同业拆借的利差,可能存在一些套利空间。个别企业和个别银行进行了同业的票据买卖、交易,这些是个别现象。”
一家大型城商行支行行长表示,相较监管部门金融风险整治之前的那几年,目前的票据套利现象少了许多,算不上市场主流。“现在贴现利息都是要先付的,而结构性存款收益则是后置的,算上资金占用成本,真正的收益其实并不高。因此,企业进行票据套利的冲动也小于从前。”
“当前企业通过票据融资进行套利的情况客观存在,尤其是一些客户资源比较多的票据中介,最近几个月相当活跃。”某股份制银行珠三角地区分行负责人刘洋(化名)表示。
“其实整个流程操作下来,企业和银行都没有违规行为,算是无风险套利。不过双方需要约定好时间,开票期限和存款期限需要匹配,目前开票期限最长一般就是一年。此前票据贴现利率低至3%的时候,有些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年化收益能到4.2%,这样扣除手续费,收益还是很可观的。”刘洋进一步表示,能进行这种套利操作的一般都是资质不错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一般在几百万元左右,套利空间很小。
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表示,在2017年监管机构“三三四十”检查以来,金融机构合规意识明显提高,票据套利的规模较历史上相应年份更少,票据开票与承兑需要真实贸易背景、相应保证金存款,并需要缴纳相应手续费,如果连续套利还需要银行体系进行配合。从金融机构的行为看,1月份并非所有银行均出现承兑大增,承兑增加的机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这一方面反映出股份行对保证金存款更为渴求,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套利行为的发生还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局性的。
监管排查已启动
王兆星强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正在组织监管人员,加强检查,如果发现这些资金完全是出于逃避监管和套利,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和企业中,我们一定会进行非常严格的问责和处罚,真正缩短通道,降低成本,使资金真正地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称:“要警惕票据增长可能存在的套利行为,对过快增长中可能造成的风险,必要时要采取措施。”
王一峰认为,随着资金价格趋于稳定,套利机会自然减少。从监管角度看,进一步加强票据融资的背景真实性检查,对明显超出企业日常经营实际资金需要的票据开立进行控制十分必要。从银行自身管理角度看,需进一步强化合规经营,同时也应该加强内部定价管理,及时调整结构性存款、保证金存款定价,减少套利空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未来监管部门可能会加强对承兑环节贸易背景真实性等方面的检查力度。因此,银行在办理承兑过程中,应加强对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在办理贴现过程中,应加强对贴现资金回流出票人的管理,确保每一张承兑出来的票据都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于“自开自贴”业务模式应审慎对待。
从减少“套利”诱因的角度,鲁政委认为,短期来看,结构性存款利率过高,为票据“套利”提供了空间,因此应解决结构性存款利率定价不合理、过高的问题。长期来看,应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定价扭曲导致套利空间存在的问题。
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待提升
多数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不能由于个别套利行为,而全盘否定票据业务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建议监管部门在清理整顿套利乱象的同时,引导机构最大程度地发挥票据融资服务中小企业的功能。
王兆星称,因为票据融资是一种比较受企业欢迎、相对比较便利的融资方式,企业更愿意也更欢迎采取票据承兑、票据贴现来实现资金周转。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看来,当前的票据套利可能被市场过度解读。首先,票据业务属于商业银行基础业务,票据融资规模增加是货币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的直接结果。其次,应充分认识到票据业务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作用。信用周期启动,票据融资一定最先反应,这其实反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上升。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肖小和表示,票据融资相对于贷款和其他融资方式,具有流动性好、期限短、便利性强、成本较低等特点,对民营企业而言,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融资工具,也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解决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理想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