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见 >  正文

杨吉:知识焦虑依旧,知识付费凉凉?

2018-12-19 14:34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分享至

这个冬天,我所在的城市杭州早早迎来了一场雪。寒意逼人,而互联网业也感受着市场温度的剧变。不少公司被曝停止社招或大幅裁员,游戏类、动漫类、直播类公司首当其冲,电商类、社交类企业紧随其后。此时,出现了一个颇具戏剧化的场景——当有人在“知乎”上求证前述传闻真伪时,却意外刷到了“知乎裁员”的消息。虽然官方表态“子虚乌有”,但并未有力驳斥所谓的谣言,更像是笼统的答复,细节全无。如今,在网络文化语境中,裁员10%叫“人员调整”,裁员20%属“结构优化”。不论冰山下的真相如何,已知事实是,在行业周期性面前,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知乎被传裁员怎么就成了新闻?这背后又说明了什么?

经过几年努力,知乎成了中国社交问答的先行者和头部。2014年,就“创业”话题,知乎从500万用户的问答内容中甄选、编辑,出版了一本《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这是国内不多见的互联网出版先锋实验,知乎践行并验证了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中所揭示一个理念:享有较高学历的人们的自由时间是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它可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几年来,知乎从线上众人参与、无所不包的问答,到线下策划精选、相继出版的丛书,如《正义女神不睁眼》《金钱有术》《职人觉醒》《大学四年》及以电子书形式发行的“知乎周刊”。知乎不仅得益于恰当地做了“大众协力生产下的知识的搬运工”,还积极追赶“知识付费经济的风口”。只可惜,在通往商业化和迅速变现的道路上,知乎有些心急火燎、步履匆匆。

近三年知乎有关“知识付费”的针对性举措,一直在调整。2016 年,推出知乎 Live 与知乎书店;2017 年,推出“知识市场”,并将知乎 Live、书店、付费问答三类产品归入其中;2018 年,知乎将“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形成了“课+书+训练营”完整体系的用户场景平台,并开始售卖囊括上述服务的知乎超级会员。此外,2017年以来,知乎不断上线“想法”、推出短视频等新业务,加大在AI技术、内容生态、知识服务等多个维度投入,推出的每项业务创新之举似乎都踩着节点、蹭着热点,但在盈利要点上却不尽如人意。既然致力于做知识生意的“售卖者”,知乎的尴尬表现为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摇摆于“专业精英化”和“全民娱乐化”的策略定位之间。

知乎面临的质疑及客观上在知识付费领域的掉队嫌疑,都如实折射出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运动从勃兴到平稳的发展轨迹。2016年,创办“罗辑思维”的网红自媒体人罗振宇推出了“得到”。这是一款主打知识服务的APP,通过订阅专栏、付费音频、电子书等方式为用户每天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连同这款应用,还有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每天听见吴晓波”音频、马东团队的“好好说话”课程、李翔的“商业内参”、李善友的“混沌研习社”、樊登和他的读书会等,都迎合了碎片化学习新方式,满足了用户功利性的知识摄取。就信息大爆炸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而言,这多少能帮助现代人解决持续学习与缓解知识焦虑的难题。当然,这都得是有偿的。

从每天几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人们可从这些订阅的内容号、信息平台上,知通识、学知识、长见识、增学识。原本那些在象牙塔内传道授业的教授、学者尝试走进公众视野,他们把曾在课堂上讲学、书桌上伏案、书房里研读得来的观点内容经“再加工”,生产出易于被大众接受的“知识产品”。此时,知识“价值”不在于思想启蒙,更体现在市场价格。例如,留学归来在北大任教的经济学博士薛兆丰,将100多万字讲义浓缩梳理成30多万字的《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搬上“得到”APP。仅仅数月,就有超过27万人订阅,按每份199计元,他在知识付费平台首次亮相的营收就超过5000万元,而这个数字仍在增长。

可是,正当人们乐见“知识付费”机会还有更多、潜力还会更大,及不断有新玩家积极涌入之时,却开始频繁冒出谨慎和悲观的论调,甚至有知识焦虑依旧,知识付费很快凉凉之说。

此时,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从艾瑞咨询发布《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及发展趋势分析》到企鹅智酷的相关数据显示,超过55%的受访者有过知识付费,但其中有62%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些“知识付费”先行者如“MOOC学院”、“分答(后改名‘在行一点’)”的姬十三明确表示不喜欢“知识付费”,别忘了提倡这个概念的也是他。“罗辑思维”和“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也多次向媒体强调,他们所在的行业是“知识服务”,而不是“知识付费”。

有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买书、看电影、上学、听歌,哪个不需付费?或许,只有当“知识付费”风口挪移、恢复理性后,多数人才突然意识到,在互联网上,我们曾长期免费获取内容,它有别名,叫“非法下载”或“数字盗版”。只不过,借由一波变革的产品模式、服务形态,让知识生产传播重回正常的逻辑轨道。

所以,知识付费未必会凉,只是不会虚火过旺。对那些真能帮助提升技能、拓展知识、获得学历、养成品位的内容,向来都会有人愿意买单。(作者杨吉系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知名互联网观察者)

责任编辑:吴芃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