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学者建言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可进入性”

2018-12-07 19:00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作者:李耀威   原创

分享至

中国财富网讯(李耀威)12月6日,以“从贫穷走向繁荣——中国经济增长40年”为主题的朗润·格政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出席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王勇等学者分享了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观点。

“可进入性”打开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2.2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世界奇迹,而其高速增长背后的原因更备受瞩目。

王勇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同时经历过四个结构性过程的大国,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结构转型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过程;从封闭到自由贸易的开放过程;从弱国到世界强国的崛起过程。他指出,这决定了我国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大国效益和大国博弈。

在陈昌盛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四大变化,一是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开了农民的经济进入性;二是从阶级剥削到企业家精神,打开了企业家的进入性;三是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可进入性;四是从分割经济到统一经济,打开了国内市场的可进入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政治治理、经济制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陈昌盛分析,“黏合的政治治理和开放型经济的结合,是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他表示,政府一直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看似是“政治口号”,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稳定要的是秩序、共识、行动;发展是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加速扩散,发现问题;改革就是打开对内对外经济的可进入性,解决问题。”

继续提高经济可进入性 中国发展潜力无限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陈昌盛建议,继续打开经济可进入性和开放性,让社会更黏合更稳定,使得大部分人能够参与到创造繁荣的经济活动中,“这样的话中国会走向成功,中国的故事也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生。”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只有不忘记以前的经验教训,我们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林双林看好我国经济的发展潜力;我国储蓄率很高,资本雄厚;中国人工作勤奋,老龄化现象目前也尚不突出;技术更是不断进步。“具备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大因素”,他相信,我国经济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