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知识短缺,全国仅有近4000种少儿读物,其中少儿百科类图书更是少之又少。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一部自己的少儿百科全书,而拥有3亿少年儿童的中国却没有。如何用人类的全部知识武装我们的少年儿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这是摆在包括浙教社编辑在内的全国出版人面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老一代编辑前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百折不回,用智慧和心血筑起这座宏大工程。历经5年,终于在1991年儿童节出版的《中少百科》,共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化·艺术》4卷,60个门类、5000余条目、400多万字,5000多幅插图。1991年5月21日的《杭州日报》称其重量在5公斤以上。
浙教社为了这套百科全书,组织了“一老四青”的编辑小组和500余人的作者阵容,在技术尚不发达、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几经周折,终于打造出“中少百科”这一当之无愧的中国少儿百科读物第一品牌。
5年编撰,创名牌不易
回忆起《中少百科》的出版过程,浙教社副总编辑邱连根如数家珍。在选题立项的1987年,他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3年的年轻编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个选题,“当时既兴奋又害怕,毕竟这将是新中国第一套专为少年儿童编写的百科全书。”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浙教社为《中少百科》确立了两条指导原则:首先,必须是“百科全书”,知识门类一定要“全”;其次是真正的“少年儿童”的百科全书,不是“成人百科”,必须从少年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二者缺一不可。
邱连根回忆,为了这两条原则,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交叉学科研究会的作者们数易其稿,几乎没有一个条目能免遭推倒重来的命运,最少的是重写3次。
《中少百科》主编林崇德
即便是在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情况下,1989年夏,历时3年、近500万字的初稿仍有一半以上条目是“成人百科”的缩小版,缺乏少儿百科的语言特色。浙教社与北师大交叉学科研究会在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毅然改变工作进程,重新组织一批熟悉少儿阅读特点的作者,调整、充实条目,逐个修改条目内容。“我们甚至经常走访中小学,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并及时做出调整,绝不让书稿局限在成人的思维定式内。”邱连根说,这样虽然稿费支出增加了一倍,出版时间也推迟了,但最终以质量赢得了读者。“事实上不论对编辑还是作者来说,之前3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为接下来的重新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提起当年的工作状态,邱连根感慨万千。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脑还不普及,更不要说数字化办公了,作者们的稿子是手写的,编辑们的编校样也需要手工抄写和誊录,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述说着那一代编辑的坚守与不易。那时从杭州到北京与作者见面尚需坐20多个小时的火车,编辑们经常提着两大包稿子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一年要跑六七趟。”那时的工作环境简陋,办公室狭小,也没有空调,夏天一身汗,冬天手指僵硬。
但没有人喊苦喊累或是有所懈怠,编一套属于中国少年儿童的百科全书,这一极富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工作让编辑们目标明确,浑然忘我。
三大创新,畅销奥秘在于精益求精
1990年1月,《中少百科》的书稿终于逐部分逐块审定完成。然而紧随其后的是更大的难题。《中少百科》有5000多幅插图,大多数插图上还要相应地标注文字。27年前,这样一套大16开精装、双色套印的书,杭州根本印不了。当时负责印制工作的温劲风回忆说,《中少百科》的第一个版次是在上海中华印刷厂排版印刷的,“当时图片上如果有文字,非常麻烦,特别是地图。五六厘米大的一张图,有七八十个字。这就需要将图片上的字排成黑样,再由编辑从黑样上把字一个一个剪下来,按照原稿的样子,一丝不差地植入绘制好的图片中。”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2017经典版》(套装共4册);作者:林崇德 主编;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4月
按照当时的市场情况,《中少百科》的精美程度在国内出版的大型知识密集型书籍中是少见的,浙教社为了这套书斥资数百万元,但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和再版的可能,最后仅定价80元。
《中少百科》首印2.3万套,于1991年儿童节面市,马上引起轰动。在上海举行的首发式上,2000套被抢购一空。由于定价较低,2.3万套售出后一核算,还亏了数万元。不过实践证明,第一次亏的是“小本”,换来的是社会效益好的“大本”,不到半年,《中少百科》第二次印刷5万套,获利几十万元,达到了“双效”俱佳的效果。
翻看昔年报道,一连串数字证明了《中少百科》当时的火爆:一年内连续加印四次,总印数达14万套;1996年10月,西单少儿书店5分钟内售出两套;7年间重印20多次,1998年总印数达104万套,总码洋达1.3亿元。“当时有很多东北经销商,从当地开车到深圳,等在印刷厂门口,印好一批马上拉回去卖。”回忆起这样的场景,温劲风难掩自豪。
探视老版总责编许乃征,并进行深入交流
在竞争激烈的少儿图书市场,《中少百科》何以能既畅销又常销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呢?邱连根认为,《中少百科》在设计与编写时进行了多种创新:第一,功能定位上,百科全书一般偏重于搜索功能,而《中少百科》则更加强调阅读功能,“我们认为,对少年儿童来说重要的是接受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本着这一出发点,《中少百科》根据少儿读者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进行了科学的选择,以点带面,全面展示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第二,行文风格上,多用短语及新闻标题式的做法,采用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与手法,辅以儿童化的语言,又加入了小故事、问答等手段以激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三,呈现方式上,尽量图文并茂,《中少百科》收录了精心绘制的5000余幅插图,文字分栏排版,图片占一栏,大16开,内设环衬,庄重典雅又不失活泼。
全面布局,与时俱进形成持久生命力
2015年,浙教社正式启动新版《中少百科》项目。在移动互联时代,“一部智能手机走天下”,重做纸质版的百科全书还有意义吗?不少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但编辑小组经过大量的调研后认为:“对中小学生来说,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基础知识都是必要的,这就像人的成长需要7大营养素一样,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也需要基本的学科知识。然而,当今时代,少年儿童更多地进行互联网的碎片化阅读,而互联网上的知识通常不权威也不准确,这已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阅读质量,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危害。因此,编写内容准确、权威的《中少百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7年12月16日,由北师大交叉学科研究会、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浙江教育出版集团承办的《中少百科》座谈会在北师大顺利召开
对于新版《中少百科》的编辑工作,邱连根认为,重点不在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而是要搭建少儿学科知识框架,强调引领作用,在儿童启蒙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寻找能产生兴趣的知识领域,这是新版《中少百科》的定位。
2017年5月,新版《中少百科》问世,截至2018年11月,发货已超6万套。责任编辑孟珍真说:“我们现在的创作环境和工作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始终没变的是老编辑传承给我们的工作态度和编辑精神。《中少百科》涉及很多学科,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要学习,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反复斟酌,所有条目的改稿次数基本都在10次左右,校对也要7-8次,我们也像前辈们一样到印刷厂里全程跟版。”
新版《中少百科》样张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00后网络原住民来说,平面的纸质读物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浙教社又开始了《中少百科》的数字融合工作,他们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个交互的、立体的数据库,囊括视频、音频、H5等技术,将平面文字知识以多元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兼顾科学性与时效性,让读者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知识服务。依托于浙教社已有的数字出版平台“青云在线”和新媒体平台“青云端”,新版《中少百科》可以实现更多的互动功能,如知识竞答活动等。浙教社近期还上线了《熊猫博士讲科学》视频课程,通过动画形式讲解百科知识,该课程目前已在多家平台实现销售。
基于这样的理念,浙教社以《中少百科》为核心的多入口、网格化全媒体融合出版布局正在形成。在邱连根的规划中,视听版《中少百科》将借助互联网和多种数字技术,为图书提供富媒体资源,配置多样功能,以优化阅读体验,提升知识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读者可以通过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享受H5界面阅读、电子书阅读、听书、视频观看、词条搜索、百科测试等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此外,视听版《中少百科》还能结合当下的K12、STEM教育理念,着力于定向推送,针对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提供多样化在线资源包,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传统出版。
2018年3月,北京实验二小开展新版《中少百科》读书活动
视听版《中少百科》将通过全媒体的呈现方式,提升读者的体验感,其可扩展性将更大限度地增加知识含量,功能也将进一步强化,并且可以及时更新。“从一本书转型为一套知识产品,从简单阅读到多样服务。将知识的权威呈现与读者的阅读体验有机结合,将读者的阅读需求升级为用户的发展需求服务。”在邱连根看来,互联网时代,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传播知识,才是百科全书融合发展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