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 >  正文

《文学即人学》出版,全面解读10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人其作

2018-11-26 06:33 来源 : 凤凰网文化     

分享至

近日,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汪兆骞新书《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举行首发式。本书作者汪兆骞和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著名作家、文化评论人韩浩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晶等出席并发言,《北京晚报》知名文化记者张玉瑶担任主持人。

《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

张抗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普遍价值

在《文学即人学》发布会上,张抗抗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普遍价值,诺奖评选虽然有遗珠之憾,但诺奖获奖作品确实代表了世界文学的高峰。

张抗抗认为,《文学即人学》是一部非常替读者着想的书,以生动的叙述和丰富内容为大家导读世界文学的精华和遗产。她说该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很客观,作者没有把自己的某些观点强加到诺奖作家身上,而是让读者自行判断;二是从人和人性的角度来评价作品,这也正是本书的主题所阐释的“文学即人学”;三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耐读性,作者用非学术化的语言把读者带入书中,以生动的叙述将作家的人生故事、创作经历、作品特点、评论界观点等巧妙融合,从而产生很强的可读性,再加上思想性和深刻性,就使本书具有了耐读性。张抗抗认为,这体现了汪兆骞先生作为一个资深的编辑家和学者的深厚积累和功底。

谈到文学的未来时,张抗抗认为,随着人类对环境、自然、动物等的进一步认识,将来文学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学,还可能是环境学、动物学等等。

汪兆骞:希望读者从多元、人性、文学的角度看待诺奖

汪兆骞认为,文学一直在变革中前行,不断穿越历史隧道,至今文学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文学史的论域,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景观。但是审视自我和社会,拷问人性,一直是文学的视域和生命。文学是人学,是灵魂的历史,在尘埃与云朵中温暖众生。其审美价值和意义的解读,与任何奖项毫无关系。中国的曹雪芹无缘什么奖项,俄国的托尔斯泰也未摘得诺奖桂冠,但丝毫影响不了他们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

但毋庸置疑的是,纵观全世界的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世界最具权威性、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获奖者及其作品均被被载入世界和自己国家的文学史册,同时还往往被当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荣耀。

汪兆骞说他写作《文学即人学》这本导读诺贝尔文学奖的书,是希望读者从多元、人性、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而不是从二元、非此即彼、非是即非、非黑即白的狭隘角度进行评判。

谈到读书与文学评论、写作的方式,汪兆骞说由于家庭原因从他小时候家庭藏书就很多,他从中学时就开始阅读名著等优秀作品,他阅读的方式不是泛泛地读,而是互文式阅读,也就是看书的同时写读书笔记,大学时就开始积累大量阅读笔记,还曾给自己当时的文学老师王蒙先生翻看,受到好评。

韩浩月:阅读优秀作品,需要一种庄重的态度

韩浩月说他读汪兆骞老师的《文学即人学》,发现诺奖的几个有趣特点:获奖的诗人不少;双重国籍、流亡者不少(如奈保尔、米沃什等);现实生活一团糟。韩浩月认为这恰好对应了经典文学产生的三个必然条件: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纯粹的,写作者要纯粹;文化冲突可以帮助作家用更好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存在的多样化,拥有上帝视角;把生活给予的痛苦转化成辉煌的文学。

谈到《文学即人学》的毛边本,韩浩月说用裁纸刀一边裁一边读,拥有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也是诺奖经典的存在意义,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一种庄重的态度,这些文学作品会成为读者气质的一部分。经典阅读不是带有快感的,很多时候痛苦的体验更多,你要尝试跨文化、跨情感去体会一名陌生作家带给你的陌生感受(非故事的感受),并尝试在他人创造的情境里寻找与自己融合的可能,这个过程很艰难,可一旦完成,就会形成专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迟早要面对阅读庄重化的问题。

韩浩月认为过去的一两百年作为经典文学时代的辉煌时期,可能已经到了后期。未来的一百年,他不确信还会不会诞生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学,因为文学已经不是人类解决危机的重要工具。人类未来当然还会有危机,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解决战争危机的主要是机器人与互联网,解决情感危机的可能主要是虚拟陪伴技术,解决沟通危机的是电子形式。而在此前,文学是担负起这一责任的,文学负责解决一切危机,包括战争反思,价值观沟通,情感共鸣等等。今天,以文学性很强的电影为例,围绕历史大事件比如二战、911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但以后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战争题材了,因为未来的战争也不会主要依靠人实质性地参与。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所有关于文学的聚会、阅读与讨论。

臧永清:汪兆骞代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优秀传统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汪兆骞老师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原副主编,作为人文社的资深前辈,退休后集中精力以大半生的积累创作了《民国清流》七卷本和《文学即人学》等多部既好读又深刻的重磅作品,先后对民国文学、文化和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代表的世界文学进行系统梳理,著书立说,硕果累累,这正好代表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优秀传统,即很多资深编辑都是学者型、作家型的编辑。

张晶:以简约有力的文字刻画诺奖得主群像

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晶说,一直以来,现代出版社青睐于历史文化题材的作品,此前出版了汪兆骞老师的《民国清流》系列七卷本,在读者中有很好的口碑。《文学即人学》的封面初稿刚出来,就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都在追问出版时间,我们深感荣幸。

《文学即人学》一书,汪兆骞老师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评论与创作的角度,用人性、历史及美学的眼光,以翔实的资料,以数十年之积淀,厚积薄发,深入解读诺奖得主及其代表作品,深入剖析作家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并且比较完整地介绍了诺奖得主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以简约有力的文字刻画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群像,呈现出“文学即人学”的宏大命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作为人类优秀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也是研究人类优秀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汪老师的这部《文学即人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将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在发布会上,老中青三代读者和媒体人士纷纷与汪兆骞互动。其中,一位七十多岁老者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对汪兆骞老师非常了解,知道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有文化担当和历史责任感的人,我认为他有骨气,有风骨,有骨头,我用这三个’骨’评价他。

责任编辑:黄采萧
相关推荐
  •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或也将难产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或也将难产

    由于受性丑闻风波影响,瑞典文学院于今年5月初宣布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表示,将在明年(2019年)一起宣布2018年和2019年的获奖者。BBC报道称,自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开始颁发以来,此次性丑闻事件是对其最大的一...
    2018-05-29 08:05
  • 纪录片跟随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回故乡

    纪录片跟随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回故乡

    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东北、毕飞宇的苏北。一部系列纪录片跟随作家们回到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还原他们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揭示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2018-05-28 07:45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