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品 >  正文

梵高自画像:由生至死的注视(中)

2018-11-07 09:56 来源 : 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窦莉梅 肖奕立

分享至

梵高在巴黎通过花卉色彩实验,提亮了调色板,与此同时,受到修拉和西涅克等点彩画家的影响,在没钱雇模特儿的情况下,他对镜自照,把点彩画到了自己的脸上。

▲戴草帽的自画像(F 469) 1887夏

梵高开始尝试点彩法画自画像

在布拉班特的时候,梵高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艺术信念,他不再抵制新印象派的影响,1887年修拉和西涅克都被称为新印象派画家,毕沙罗也从年轻的点彩画家们那里学习这种新的画法。梵高非常熟悉他们的技巧, 但是一直到1887年才开始尝试点彩法,逐渐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用厚重且不连续的笔触,而不是纯粹的点彩画派理论要求的那种细碎的纯色小点。

▲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全脸(F 296) 1887年

梵高一直用点彩法画风景画到夏天,有了更多鲜亮的色彩。这些画更加靠近莫奈和西斯利的纯印象派风格的河岸风景,但同时使用了点彩技巧。 与修拉、西涅克和其他追随者的作品相比,梵高的点彩绘画与他们有所不同。基本的结构使用彩点,并不拒绝用更具印象主义风格的方式绘画天空。

有一段时间,他在考虑这些彩点和短小的彩色线条同样可以适用于他的自画像,因此,从1887年上半年开始,一系列重要的自画像和其他画像清晰地显示了点彩法对他的影响。

▲戴草帽的自画像(F 526) 1887夏

那些影响梵高的点彩画家们

1887年春天梵高常常和24岁的西涅克一起作画,他也是修拉的朋友和追随者,点彩画法的拥护者,他们沿着塞纳河和巴黎郊区画风景。西涅克描述:“梵高穿着蓝色工人外套,他的衣袖上沾满了油彩斑点。他靠我很近,大喊大叫,打着手势,炫耀他的大幅的刚画完的油画,把自己和路人一起涂抹渲染得多姿多彩。”

高更对梵高说起修拉:“他整夜都在画,白天也要画上大半天。他不喝酒,不抽烟,不骂人,不夜游,不追女人,除了画具,什么钱都不花。他只有一个罪过:画画。”当梵高第一次在深夜拜访修拉时, 他说:再等我几分钟,好吗?我要乘颜料还没有干,再填满一小方块颜料。

▲在画架前的自画像(F 522) 1888年早期

据说修拉在画《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时,用最小画笔的尖端蘸一蘸其中的一罐颜料,开始把小点小点的颜色精确如数学地点到画布上去。他十分安静,不带感情地画着。他的态度冷漠而超然,有如一个技工。他把画笔垂直地握在手中,仅仅微触及罐中的颜料,接着便点在画布上,交错的成千成百的细点。  

修拉的画是点出来的。画中的人物像是用无数个点,渐次调和的颜色点成的建筑物形状,矗立着。草地、河水、小船、树木,都是朦胧而抽象的千万光点。画面是用最鲜明的色调点成,比马内、德加,甚至高更所敢用的还要鲜明。这幅画退隐到了一种几乎是抽象的和谐的真空般的境界。画面上似乎没有生命,没有微风,没有动作,又似乎生命已经达到了永恒,各种生命被点成了静物,画面上的空气里满是澄明。

▲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胸部和全脸(F 295) 1887年夏

修拉想用绘画技巧上的全新的革命,把绘画变成抽象的科学,他认为的绘画只是个人经验的东西,应该把感觉分类,求得像数学一样的准确的心理状态,人类的每一种感觉都可以也应该简化成一种用色彩、线条和浓淡来表现的抽象符号。他用一个个小颜料罐代替了调色盘。过分强调数学和物理等科学,以及受到柏拉图的哲学影响,让他只冷淡地追求技术,以及表现事物的本质,他拒绝承认他的绘画中的诗意。梵高用短促劲急的笔触,将修拉画面中凝固的和谐完全改变了,变成了滚动的激昂的生命。他们都研读艺术理论和哲学,但是梵高必定会走出与修拉不同的路。

西涅克回忆:“梵高常常来我的木质工作室。在那里我们一起画唐基像,他甚至成为了我的一分子,当我父亲拒绝了梵高为我的未来的建议,他和我父亲吵了一架,他发怒了,扔掉了我的画像,带走了关于唐基的一幅尚未完成的画像,在他胳膊下晃着,根本不管颜料是不是还湿答答地。然后他出去了,从此再也没有踏进过我的地方半步。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频繁地去梵高兄弟俩住的地方了。”梵高的不可自控的恣睢的性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与他的绘画生活搅拌在一起了。

▲自画像(F179 verso) 1887夏

梵高点彩法的自画像

梵高大量的自画像都是在1887年中期创作的。这些自画像都是习作,是在他与其他风格混合的矛盾期创作的,在摸索自己风格的时候对镜自照,审视自己。

梵高的肖像画使用点彩法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点和线条仅仅在人物的衣着和背景上使用,如画像《摇篮旁边的女士》,印象派风格多于点彩画法。后来,画像的头发、胡子、甚至面部都用鲜亮色彩的强有力的短促的线条完成,如《亚历山大·里德》。梵高的几幅自画像中,也用了相同显著的方式显示了他的点彩技法,用橘色、深绿色和棕色点的晕轮作为华丽的背景,包围着模特。

戴草帽的自画像和一部分没有戴帽子的自画像,除了眼珠,前景的人物和背景几乎都是用点彩法画出,笔触方向不同,粗放与细腻程度不同。如果笔触收敛含蓄一些,额头或者面颊的点彩少一些,梵高就显得安静睿智;如果笔触急速皴滚,面部处处是点彩像长出的硬茬茬的短毛,若不是眼神主控画面,梵高即刻显得急躁不安。

▲自画像:全脸(F269 verso) 1887夏

这一时期梵高有两幅著名的《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一个小幅(F 296 [H 421]只有19x14cm,是在1887年年初完成的,梵高用了柔和而轻浅的色调,这符合印象派特点,没有一丝点彩画法的痕迹。与柔和的蓝色背景形成对比,梵高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花花公子,戴着浅灰色的毡帽,打着天蓝色领结,每一寸都是个巴黎人的感觉。

后一幅(F 295 [H 422]风格更为清晰,这是梵高在那个时期最著名的自画像之一。厚厚的颜料铺陈过画布,高度严密有节奏的笔触,起源于新印象派新奇的光晕,梵高自称为“有意为之的画布”。梵高同样戴着灰色的毡帽,背景是浅蓝色,却有更强有力的紧张的表情,面颊的瘦削和尖下巴是所有自画像之最,稍微偏向左前方的眼神明澈犀利。尽管暗棕色夹克衫是用非常明显的色彩笔触画出来的,面部也大胆地用线条画出,比如棕色和暗红色的胡子,以及帽沿和深蓝色的帽带,但是这幅画依旧没有被归入点彩画法。不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梵高极具个人油画风格的开端,以此可以辨别以后三年梵高精湛的画像风格。

▲自画像:右边四分之三(F356) 1887夏

梵高喜欢用纯色点和纯色笔触,这种绘画技术已经和巴黎艺术家所设想的大不相同。在他之前没有任何艺术家曾经那样始终一贯、那样卓有成效地使用这种手段。梵高使用一道道短促的笔触,通过化整为零的色彩,传达了他自己的激情,“感情有时非常强烈,使人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他无法控制自己的画笔的连贯性!

在巴黎最后的几个月里,梵高创作了一系列精湛的作品,完全将他从影响他作品的因素中解放出来,他独创了一个绘画方式,运用鲜亮的色彩和大胆的、不混合的、清晰地分开笔触的技巧。最精彩的应该是那幅著名的《画架前的自画像》(F 522 [H 425]),这幅画用注释的方式说明创作于1888年,但是这可能是梵高1月到离开巴黎之间唯一的一幅自画像,时间大概是1888年2月19日,至于是否是巴黎的最后一幅油画不得而知。

▲自画像:左边四分之三(F345) 1887春

梵高用黄色、红色和绿色这些最亮和最清晰的颜色画面部。这幅画可能是受到塞尚那幅著名自画像的影响,然而,更确定的是:梵高的这幅作品他只是在看他自己1886年的那幅自画像,他一定觉得是在模仿很久以前的某位前辈——他自己。

▲梵高巴黎时期点彩画法自画像作品

1888年6-7月,梵高给妹妹威尔的信中说:“这是我对着镜子绘制肖像画的结果,桃红色的脸庞,灰绿色的眼睛,灰色的头发,额头和嘴周围的皱纹,僵硬的、呆板的、红色的胡须,显得相当哀伤。但是嘴唇是饱满的,他身着农民的蓝色亚麻粗布衬衫,拿着一个柑橘黄、朱红色、孔雀绿和钴蓝色的调色板。简而言之,除了橙色胡须之外,所有调色板上有所有颜色,人物的身影映衬着灰白的墙壁。”(信件 W4)

梵高这一时期的自画像,多姿多彩!有的很像他,有的不像他;有的很安静,有的很呆狂。像与不像,正常与疯狂,都没有时间上的演化过程。因为梵高说过,画自画像不是画照片,如果要与照片不同,那么画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恰恰是印象主义必须规避照相技术的创新。自画像不是平庸的,而是追求比摄影师更深刻的相似性。     

责任编辑:徐可芒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