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稳健中性,从实施的效果看,只看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不同期限结构利率均有明显下降。但从实体经济的感受看,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结构指标都反映资金面仍然偏紧。一般而言,2%的超额准备金率是衡量金融机构资金宽松与否的分水岭,从超额准备金率来看,目前的货币政策确实不够宽松。
在转型期的宏观政策框架下,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一样承担着双重职责,一方面是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是稳定经济增长。在政策基调的表述上,并没有用传统的宽松和偏紧来概括,而是用稳健中性也是希望避免过去的大水漫灌,同时达到稳增长和防风险这两个目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当前经济同时面临两个内生的约束,尽管今年四次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力度相当之大,但更多是对冲性质。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质上仍然偏紧。在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力度要更大。
宽松具备条件和手段
不少人认同货币政策宽松必要性,但是担心货币政策是否具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笔者认为货币政策既具备宽松的条件,也具备宽松的空间。市场担心的理由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滞涨,需求不足,需要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但是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又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空间。二是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经济下行,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可能会加大汇率贬值的压力,而要稳定汇率,需要偏紧的货币政策,这可能又对经济增长不利,使得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从目前的情况看,今年CPI涨幅在2%左右,PPI涨幅在3%-4%之间,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总体上物价涨幅都在适度区间,这为货币政策提供了足够多的空间。从汇率来看,201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基本上形成了“前一日收盘价+一揽子汇率+逆周期因子”为代表的汇率形成机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加大,基本上能够反映外汇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与过去不够灵活的汇率相比,也为汇率调整提供了一个空间。无论是通货膨胀水平还是汇率机制都不构成货币政策宽松的实质制约。
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也很充裕。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但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有14.5%,明显高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6%的水平。除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临时性阶段性的MLF、PSL、TLF、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等。经济下行决定了准备金率进入趋势性下行,同时也可以通过OMO、SLF、MLF等引导利率下行。
此外,明年央行存在降息的可能性。首先,央行行长易纲在最近的讲话中提到,应对贸易摩擦风险中,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这“包括利率、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条件等”。此次讲话使得“降息”成为2019年货币政策备选项的概率在进一步增大。其次,目前的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较高,金融机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高达6%左右,在明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央行有必要通过降息等价格手段进一步引导实体融资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