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的金融生态一定是开放性、效率性和目的性统一的生态。金融生态的开放性是通过效率性来体现的,只有效率越高的市场才可能是开放越充分的市场。而这样的一个统一过程,是通过流动性传导机制的“路径完整性、过程连续性和功能均衡性”体现出来的。
加快金融生态开放化、高效化和均衡化建设步伐,适应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求,就得坚定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多元化探索方向,这是缓释当下市场流动性过多淤积金融体系内现状的一项既紧迫又长期的任务。
流动性传导机制是“从货币到信用再到货币”的一个闭环过程,由两个循环体系构成:货币(基础货币)从央行到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构成第一个循环体系,货币(债务货币)从商业银行到实体经济构成第二个循环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协调、连续和完整运行,是金融生态融资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循环体系是传导机制中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及体现的根本目的。我国金融生态两个循环体系的发展和状态极不平衡,前者发展比较充分,而后者发展相对乏力。
随着市场类别的丰富(股票、期货和租赁等市场先后建立)、市场主体的多样(证券、基金、信托等公司大量产生)以及市场监管环境的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以“贷款”为主要方式的状况有了改变,开始积极探索,出现了租赁贷款、信托贷款以及票据买卖、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等一些新手段和方式,但这些基本上仍是传统“贷款”业务的“翻版”,尚未出现实质性、深入性的突破。而且,在经历经济转型的特定时期和遭遇实体经济周期性经营困难的特殊考验中,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还不同程度出现路径异化和选择扭曲的阶段性问题,致使传导过程出现“中梗”,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央行“资管新规”的出台,对商业银行的行为有所遏制和约束,但向实体经济配置的状况未见根本改善。
优良的金融生态一定是开放性、效率性和目的性统一的生态。金融生态的开放性是通过效率性来体现的,只有效率越高的市场才可能是开放越充分的市场。而这样的一个统一过程,是通过流动性传导机制的“路径完整性、过程连续性和功能均衡性”体现出来的。央行以中期便利、短期调剂和长期管控(利率与准备金)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持续管控、优化和丰富市场流动性,而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第二个循环的主体对象或主导力量,却难以与其同频共振。流动性传导机制由于在不同环节、不同对象和不同时期的效率不同步、路径不同向和节奏难统一,致使市场流动性“空转”和“虚转”泛滥。这就是以往央行每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时,尽管释放出不搞“大水漫灌”的强烈管控信号,但往往难如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