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见 >  正文

国资“抄底”? 误读可能会忽略民企真问题

2018-10-16 20:09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作者:柯锐   原创

分享至

近期,国资频频出手“接盘”民企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焦点。针对有媒体反映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造成“国进民退”现象,在10月15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表示,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问题。

民营企业发生控制权变更的数量近期确实不少。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已有近16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22家接盘方为国资,接盘总市值已超过1330亿元。不过,这种控制权变更,大多数是源于市场行情下行,是企业的自主选择和市场化的结果。对此,与其视作民营企业被“悲情”收割,不如视作是在这些民企出现困难时,国企出手予以“接盘”,毕竟,一旦这些民企资金经营状况好转,仍然是可以回购股权,重新掌握控制权的。因此,将这种市场化行为导致的部分民企控制权变更,简单冠以“国进民退”,恐难以站住脚。

近年来,民营企业内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累积、暴露,一些企业对经济周期、信贷周期和行业景气周期出现误判,不少上市企业因股权质押导致面临平仓风险。在市场行情上行时,这些问题被暂时掩盖,但是一旦市场持续下行,问题就开始暴露。毕竟,国企规模大、融资能力强、抗风险能力高,相对而言,多数民企的资本积累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民营上市公司出现“平仓”等风险,靠自己的能力可能难以化解,实力相对强大的国资予以接手,既是一种常见的市场行为,也体现了国资的社会责任。

实际上,国企收购民企只是近来市场的一面,与此同时,国企自身的调整也在进行。比如,近年来央企推进瘦身健体,减少11651户企业法人,其中2618户将控股权让渡给民营企业。例如,中国宝武旗下的宝钢气体,虽然盈利情况好,但由于不属符合集团发展战略,也转让给了民营资本控股。可见,目前来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控股权的变化仍然是一种动态调整的市场现象,并未出现压倒性的、你死我活式的趋势性变化。如果只看到国资“抄底”民企,而忽视市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可能会导致真问题被遮蔽。

对于民企而言,真正最需引起警惕的教训可能是,某些企业一味盲目扩张的经营方式和大手大脚的激进融资理念。尤其在去杠杆的背景下,经济预期偏弱,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条件收紧,民营企业更要苦练内功,弥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与民企广泛存在合作、互助、互补,它们共同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论固然反映了市场的某种担忧,但是如果把市场化行为归纳为“国进民退”,可能会忽视企业错综复杂的内部缺陷,会使企业内部矛盾进一步累积,也可能会滞缓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对于近期国资收购民企的观察,仍然要立足于基本的事实,否则可能会导致对问题的失真和偏移。国企民企之间也不应是“谁进谁退”“此消彼长”,而是应共同做大蛋糕,共同进取,实现双赢。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 国资“抄底”民企?国资委:正常市场化行为

    国资“抄底”民企?国资委:正常市场化行为

    10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对近日国资“抄底”、“国进民退”的现象定调: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
    2018-10-16 19:40
  • 各地国资跑步入场救援民营企业,国资委回应:正常市场化行为,不存在谁进谁退

    各地国资跑步入场救援民营企业,国资委回应:正常市场化行为,不存在谁进谁退

    在15日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就国资“抄底”收购民资上市公司问题回应称,这只是在当前环境下国企和民企的一种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一种的市场选择,不存在谁进谁退的问题。
    2018-10-15 22:12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