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富 >  正文

再融资暖风频吹 业内称借壳上市标准可能放松

2018-10-15 08:40 来源 : 中国证券报     

分享至

10月12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迎来双重政策利好。证监会先是发文放宽了募资使用范围,继而宣布发审委下周将调研上市公司再融资。

周五晚间,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2018年修订)》。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完善配套融资规模的计量方法,二是优化重组上市监管安排,三是放宽配套融资使用。

随后,证监会又发布公告称,为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下周拟集中组织发审委委员就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关事宜开展调研,没有IPO发审会安排。

IPO发审会暂停一周,也引起市场诸多猜测。有业内人士指出,发审会暂停一周并不意味着IPO停发,不能将发审会的“空窗”与IPO停发直接画等号。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监管层一系列措施出台体现出了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积极支持态度。

疏通融资渠道 化解质押风险

中证君(ID:xhszzb)经过梳理发现,今年9月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监管部门密集发布一系列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规定并展开调研,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和债券违约风险在不断上升。

受再融资新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终止定增。2018年上半年,增发融资在股权总融资中所占比重从2016年高峰时的80%下降至51.8%,下滑了28.2个百分点。股权融资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而随着资本市场出现调整,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股权质押引发的爆仓风险。伴随着金融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推进,上市公司表外融资受阻,违约潮逐步从产能过剩行业、民营企业向上市公司波及,对表外融资和债务融资依赖过高的上市公司也存在一定风险。

A股上市公司已涵盖各行各业,其融资环境好坏基本可以反映中国企业融资环境的整体面貌。通过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组织发审委开展上市公司再融资调研,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开正门、堵偏门,通过疏通上市公司正规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降低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和债券违约风险,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北京某券商资深投行人士表示,证监会此次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2018年修订)》,修改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完善配套融资规模的计量方法。明确配套资金用途,有助于规范和提高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防止盲目加杠杆,同时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收购更多优质企业,使估值更趋合理更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市场活跃度。

二是优化重组上市监管安排,有助于盈利较强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折旧和未分配利润、自有资金等渠道,对相关标的实现增资或回购,在市场震荡时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三是放宽配套融资使用,对上市公司融到的资金进行松绑,有助于激活并购重组市场,发挥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改善上市公司未来盈利预期,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借壳上市标准可能也会放松

某资深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从监管层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政策确实是在适当放松管制。之前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正在改进,对之前标的资产的一些争议点也从制度上进行了明确和完善。但后续执行情况,一要看具体的监管尺度,二要看后续政策的出台。

适当放松并购重组,有利于企业募集资金、补充流动性,实际上是变相地让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得以补充一部分流动性,但是具体还会涉及到监管审核的尺度问题,比如放宽配套融资使用中25%和50%的规定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本次修订稿中规定:募集配套资金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应超过交易作价的25%;或者不超过募集配套资金总额的50%。

值得注意的是,该人士认为,对并购重组放松管制的同时,借壳上市的标准可能也会放松。某些为了规避IPO强监管转而借助重组达到上市目的公司,可能借此机会“浑水摸鱼”。随着后续政策的出台,监管层应对不同性质的并购重组加以区分。

从行业角度讲,并购重组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产业发展为目的的并购重组,志在服务于中国的产业,让企业做大做强,业内称之为“正义”的并购重组;还有一种是纯粹为规避IPO强监管转而借助重组达到上市目的,短期对市场刺激作用明显,但长远来看无异于一剂毒药。这种纯粹以上市为目的的借壳上市,业内称之为“非正义”的并购重组。

责任编辑:郭俊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