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 >  正文

又提价!“苹果套路”你还买单吗?

2018-09-20 16:00 来源 : 中国财富网        作者:衣韵潼   原创

分享至

中国财富网讯(衣韵潼)北京时间9月13日,苹果公司发布新款iPhone XS手机,堪称史上最贵iPhone,顶配价格超过一万二千元。有消费者评论道,“新iPhone除了屏幕更大、双卡双待等新功能外,更耀眼的就是价格了”。                           

事实上,iPhone之所以价格越定越高,与其“价值体现”定位和历史销售数据有关。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在经历了iPhone 5C平价亲民的销售量滑坡之后,iPhone的定价便一代比一代高。

iPhone销售情况。数据来源:天风证券整理

尤其是在2017年底发布的iPhone X让苹果公司在华营收数据一扫颓势之后,新款iPhone再次延续了过万元的高定价策略。

苹果在发布高端iPhone之后的中国市场营收变化 数据来源:彭博社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7年苹果手机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的排名已经下降至第四位,落后于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OPPO)和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Vivo),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手机市场占有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8年第二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据国际数据公司数据,苹果排名第五,出货量同比下滑逾一成;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华为出货量超过苹果手机,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韩国三星。

成本3000,售价12799 苹果愿打,消费者愿挨?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逐渐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新款iPhone重复去年提价制胜策略,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对中国财富网表示,“从这一次的感觉来看,大家还会买单苹果的高定价策略”。

图片来源:苹果(中国)官方网站

“苹果手机通过封闭ios生态系统和整体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壁垒。很多消费者,即使在换了其他手机之后,依然会觉得不习惯,而后回归苹果手机。”

江瀚指出,今年的iPhone XS实际是让人有些失望的。整体设计感沿用了去年的模式,没有太大改观,但价格却再创新高,这样的提价策略和苹果为了提升利润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们得到的消息直接显示iPhone XS顶配的整体物料成本在人民币3000元左右,但其实际售价却高达12799元。这样一个低成本、高定价的策略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市场发展,有一些杀鸡取卵的感觉。”

图片来源:苹果(中国)官方网站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评论,“在中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永远都是一块巨大的市场,特别是对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上万元iPhone算不上什么贵重的东西,看到新iPhone就会惯性升级。iPhone重复去年提价制胜的策略,消费者还是会争先恐后地买单”。

“我观察到,有时候吐槽的人越多反而手机销量越好。多年来,新iPhone的舆情走势与其销量走势大致呈现负相关,此次新iPhone若能继续大卖,预计会鼓励明年继续涨价。”

图片来源:苹果(中国)官方网站

学生群体成消费主力 过万开销不买iPhone还能干什么?

主流媒体对iPhone定价指出,“新款手机尽管屏幕更大,价格更高,有不少技术改进,但依然延续近年来的‘苹果套路’,缺乏激动人心的创新,若迟迟不能在产品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其优势地位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面对新iPhone破万元的定价,在倡导合理的消费以及重视产品使用价值的时代似乎更像是一面透镜。

同时,对iPhone定价质疑的声音也逐步出现,从“卖肾”买手机到呼吁消费回归理性。究其原因,与其说“消费降级”,不如说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升级了。人们的消费心态变得更成熟更理性,购买物品往往有去品牌化、去形式化的趋势,追求高性价比和注重便利性与功能性,更重视购买体验所带来的情感属性。

苹果手机用户群体分布 数据来源:MobData

据手机数据公司(MobData)数据显示,苹果手机消费者年龄层主要集中为18-34岁,其中24岁以下的占比达到52.5%,该年龄层的消费者职业以学生居多,多数还不具备固定收入来源,却是购买价格上万元iPhone的最主要消费群体。

宋清辉表示,超前消费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却对高消费的年轻人不利。“非理性消费将使年轻人过度崇拜金钱,追求物质享受,达到物欲控制人性的不良后果。”

图片来源:苹果(中国)官方网站

江瀚认为,苹果手机过高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很多消费者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的收入总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买苹果还是要量力而行。

有观点指出,一部手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与其拿出12799元去买一台手机,不如给自己报个班,“充充电”;不如带上父母、孩子,全家一起出去玩;不如存下来作为你的创业启动基金。总而言之,当商品失去本身的价值属性,是否还值得去消费,我们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责任编辑:谢玥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财富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手机财富网

热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