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日前联合发布公告提出,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统一监管,推进债券互联互通。此间观察家认为,我国债券市场统一迈出实质性步伐,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得到稳步推进。不仅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业务资质逐步统一,而且在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信息共享方面也得到完善。
我国债券市场在过去一段时间蓬勃发展,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既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债券市场分割的局面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债市监管方面,但由于产品种类、准入门槛、流通场所和登记托管等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造成债券发行资源向监管洼地倾斜,为市场留下套利空间。
具体来看,我国债券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从市场整体监管模式来看,目前是多头监管。当下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由央行和交易商协会认可,交易所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由证监会认可,不同债券品种由不同部门进行审批和监管。比如,国债、地方政府债由财政部审批,公司债由证监会监管,企业债由发改委监管;公司债主要在证券交易所流通,企业债则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流通。
事实上,统一债券市场监管的呼吁存在多年。日前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提出,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的债券市场。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联合处罚被认为是监管协作加强、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进一步举措。
就完善债券市场管理制度而言,此次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再迈实质性步伐将带来多方面益处。
首先,对评级行业而言,债市统一监管深化有助于降低机构成本。此前,相对分割的债券市场和对评级机构的多头监管,使得机构遵循监管和自律规定的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此前由于不同的交易市场存在不同的评级标准,给投资人带来较大困扰。公告提出设立绿色通道实现评级业务资质互认,鼓励同一实际控制人下不同的信用评级机构法人整合,将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提升评级公允性,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评级服务。
最后,加强债市互联互通有利于减少监管套利。多头监管导致监管标准不一,有碍信息流通,给市场留下套利空间。以此次规范评级机构业务来看,在未来可以有效消除部分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套利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债券市场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发展,仍有很多需要理顺和不断完善的地方。市场普遍认为,未来监管部门或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继续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监督管理的统一化进程,使债券资金在两个市场互相流转,形成统一的收益率曲线。